[輔導團增能-國中&國小]
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評量就從提問開始(蕭儒棠老師)
本週團務會議再次請到蕭儒棠老師為國中、國小團員增能,講題為「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評量就從提問開始」,老師可能會覺得:問問題不是很簡單嗎?但在老師的精彩分享中,我們發現,原來要問一個扣住學習表現的好問題,其實需要許多練習跟教師自我反思。
課程速寫~
1.這波教改在課程與教學層面來說,是把既有的、忽略的重新再找回來的歷程。
(過去也有談技能、態度、本質,我們要把握這個原則,科學的教學不只是傳授大量的知識、知識、跟知識。)
2.Question:什麼是科學,請大家寫在紙上,老師念出每一張答案,同時進行分類,老師也要我們注意他是怎麼分類的,這個分類的過程揭曉後會扣合領綱的學習表現(欲知詳情,請親身體驗一遍);老師在上課、出考卷的時候,心裡也要時時想著「什麼是科學」,當你重視學習表現(思考智能、問題解決、科學本質)這塊,你的教學跟評量也應該對應到你重視的這一塊。
3.科學家名詞的由來: Scientist一字最早在1834年William Whewel的一篇書評中出現:「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我們不妨稱他們為Scientist。」(https://case.ntu.edu.tw/scisalon/history/20141125-scientist/)
4.看到一個現象,一開始不要先問「為什麼」,因為這樣等於是逼學生用課本上一大堆的知識來回應你,可以問「如果…,可以怎麼做?」(各種不同做法的可能結果是什麼?)更甚者,重新思考自己命題上大都怎麼問學生。
5.Question:老師們課堂上最常問學生的問題是?(一樣透過分類與整理,促進老師反思)
6.由蜜蜂採花粉,到靜電的教學—科學探究的歷程(有趣且跨科的例子)。
7.有情境,就是素養題嗎?會不會是強加的情境?(日本英進館的廣告)
8.某個活動,可能有5個實驗步驟,挖掉其中一個,請學生回填或選擇,這是一個例子,老師要去思考,怎麼把學習表現加入你評量的要素當中,素養導向的評量沒有說不考知識,但知識要能運用在情境中,而情境能符合真實生活或學術脈絡,再者,除了知識(學習內容)外,學習表現的評量也是過去我們可能忽略,得要找回來的一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