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用一些時間跟我們對談,他說到紀錄片具獨立觀點,而記錄資料影片則是盡可能地還原事物真實面貌。從拍攝糖廠影片提到保存這些影像的意義。從過去的影像中,找尋過去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老照片裡就有脈絡,可以看到生活、儀式。並提到修復與搶救這些資料的重要性。
以下文字來自:南藝大尋獲台灣首部35釐米傳奇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351聽完之後,都想回家找到老相片,好好看看當時與現在的差異呢!
台灣在1950-1970間生產了約1200部台語片,至今卻只留下了200部作品,過去許多影片佚失,史的今人只能依靠文字記載和上一輩的回憶來拼湊台語片的回憶。而上週學界在台語電影領域的努力上,又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11月7號於光點台北舉行記者會,由所長蔡慶同、計畫主持人井迎瑞、協同主持人曾吉賢、以及數位修復師王明山攜手正式對外公布,該所師生於今年尋獲了台灣電影史上開起台語片風潮之作《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電影拷貝。
《薛平貴與王寶釧》是1955年由陳澄三先生投資拍攝,邀請何基明導演執導,並由陳所屬的「麥寮拱樂社」歌劇團擔綱演出的台語黑白有聲電影。《薛》片是第一部台人自製的35釐米電影,當年標榜「正宗台語」電影,造成全台轟動,打破票房紀錄,陳澄三與何基明又打鐵趁熱的於次年推出《薛》的續集與第三集,並引起一陣歌仔戲電影的跟拍風潮。但在過去五十幾年,這三部歌仔戲電影普遍被認為早已因時代變遷而永遠佚失。多年來,台灣對於該片的研究只能參考一些片段與零碎的文字資料,鮮有人看過本片,一直是相關研究人員的遺憾。
南藝大音像所師生在今年六月於苗栗地區進行歇業老戲院與資深放映師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份珍貴的拷貝。負責進行訪問的曾吉賢教授回憶,當時他看到生鏽的鐵盒上貼著「王寶劍」三字時,還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台語電影,等到他回去整理文物時,才發現其中一個影格上有著「打破票房紀錄」的字樣,心中才暗暗驚喜,等到技術人員確定拾獲的就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三集完整的拷貝時,他更是感到熱血沸騰......
《薛平貴與王寶釧》珍貴的影像精華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s0xl4V2Q4
關於南藝大修復《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相關新聞報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08000857-260115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351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787424
下午,則是由許淑娟老師分享,教學影片與紀綠片之間的關係。其實我們的教學影片,也就是一個紀錄片。也介紹幾個好用的app。例如反轉影片,將小朋友溜滑梯的影片改編成超人往上飛的效果。例如設計一段5秒的連續拍攝,然後製作出呈現魔術般的倒轉現象影片。這樣的東西如何應用於教學呢?
另外,也介紹幾個她曾參加的比賽。雖然不一定是要為了參加比賽而拍影片,但藉由參加影片反而可以推動自己向前!然後進入工作坊任務,一起拍的小小的教學紀錄片,也可以利用翻轉影片技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