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不免俗的交流與業務報告,看起來現在各縣市都在數位融入,數位已經是趨勢,大家一起做一起成長。然後到慈湖與金門夏日限定的金門夏日精靈—栗喉蜂虎棲地進行生態介紹與觀察。利用望遠鏡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翠綠色的栗喉蜂虎,也可以看到展翅飛翔時亮橘色的飛羽,因為拍不到,大家到Google搜尋圖片吧!真的是小巧可愛的鳥,不是蜜蜂喔!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20250629_113學年度全國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成果發表暨科學展館資源研討會
今年的輔導團成果發表會在高雄科工館,來自各縣市的自然輔導團會聚一堂,並將這學年度做的事情一併發表出來。其實不論央團還是地方輔導團,大家都很努力在精進自然科教師的教學知能,除了學科知能之外,也不斷加強日新月異的數位知能。而五大展館也是,五大展館的科學學習中心,在科學教育上,也希望跟國民教育接軌,教育不是只有發生在學校,展館也提供了很棒的場域,供民眾學習。
開場時五大展館輪番介紹,海科館介紹食魚教育、科教館介紹許多團體課程、科博館推廣虛實整合的科宇宙悠遊學、科工館則著重科學與科技的應用與結合、海科館好希望大家都去,也知道太遠,所以推出餐車服務,要來個到校服務。
參考各縣市輔導團的海報成果,尤其感興趣的是基隆團的戶外教學,他們已經設計了八斗子、野柳以及馬祖的戶外課程。這讓我想到以前設計的咬人狗坑課程。他們提到製作戶外課程需要有一群有共識且願意有難同當的夥伴,因為很辛苦,也要考量學生的風險管理。但是完成之後只要有一位學生可以給予正向回饋,就很有成就感,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好夥伴尋覓不易,但是總要有人開始,就會吸引到一群與願意與你同行的人。
分組活動時參與了科工館的教學資源活動—盆栽燃料電池,其實就是水果電池的延伸應用,在盆栽上叉了銅棒與鋅棒串聯後連接電線與小時鐘,就能看到小時鐘開始作用。透過這個活動老師講解電池如何串聯以及電池需要回收才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是一個簡易可以執行的環境教育科學課程。
開場時五大展館輪番介紹,海科館介紹食魚教育、科教館介紹許多團體課程、科博館推廣虛實整合的科宇宙悠遊學、科工館則著重科學與科技的應用與結合、海科館好希望大家都去,也知道太遠,所以推出餐車服務,要來個到校服務。
最後留一點時間看科工館的新展—氫能特展。雖然這個展小小的,但互動性很強,模擬加氫後引進氧氣燃燒產生能量與水,就能讓車子運動,產物就是水,不會有污染的問題。也透過模擬活動,看到要讓氫氣燃燒需要的溫度比汽油、甲烷高,所以氫氣很安全。要讓氫氣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比汽油、甲烷低,所以然氫的效率很高。加氫約10~15分鐘,就能讓汽車跑400~450公里,是值得開發的科技。目前產氫的方式分為灰氫(從化石燃料中提取氫氣,但會產生二氧化碳)、藍氫(將灰氫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碳捕捉技術去除)與綠氫(透過再生性能源例如太陽能產生電來電解水取得氫氣),目前所使用的氫還是來自於灰氫,對於氫能的利用還有很長一哩路要走,展場末端比較各國對氫能的利用,各國大多都是2021~2030年間發展氫能技術,但德國看起來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已經有一些加氫站,可見氫能已經是未來能源使用的發展重點。
20250626-27—科學教育短期目標共識交流營
這是一個由國教署指導的科學教育工作圈計劃,並由段曉林教授擔任召集人,目的是要整合全國的科學教育資源,避免資源的浪費,閉門造車,更有效率的執行科教計劃。討論出18個需要推動的短期目標,落實於各級學校的科學教育。於是召集了各師大的科學教育中心、分區學科中心、國民教育地方輔導團以及進行科學教育的民間組織,例如夢N或是遠哲科學團隊,來相互交流與討論,大家對於科學教育的執行、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
大家都這麼努力了,但難免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尤其是偏鄉,我看到一些教授或老師每週都自己開車,不收出席費、鐘點費,去台東、花蓮就只為偏遠的學生可以也受到和都會區學生一樣的科學教育。也有老師因為偏鄉只有一位老師,要教全部的科目,不知道探究要怎麼教,就用自己的團隊設計所有主題的教案,提供講義、教學方法步驟,讓偏鄉的老師,看著講義就有辦法教授。也有直接寄送材料包到偏遠學校,線上視訊教學,讓偏鄉老師與學生透過遠距學習。
國教署宣導網站:
https://shs.k12ea.gov.tw/site/sesc
在這場交流營中,透過分組討論,我們這組討論『短期目標18:提供助中小學高成就投入科學與數學的學習所需之資源,並提升其學習動機,以吸引其進入科學與數學的領域發展。』同組的成員中有國小校長(自然科)、北區學科中心老師(某高中教務主任,專長化學)、國小教師(數學老師)、物理科學中心研究教師、師大科教中心(TIMSS研究員)以及我(國中自然老師)。
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才突然發現,在每個學習階段,老師們主要照顧的的都是『大多數中等成就的學生』以及低成就學生,在平常上課時,只要中等程度的學生會了,老師們就會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對於低成就學生,老師們也會特別關心主動給予支援,例如學習扶助等等。但對高成就的學生,除非他們主動要求,否則大多數老師不會主動給予幫助。頂多提供一些科展、科學競賽的資料給他們,鼓勵他們參加比賽,希望他們自主學習更多,但沒有要求一定要做。
我特別提到在國民教育階段,通過資優鑒定的學生,學校必須提供資優教育或是資優教育方案,但就出現一個問題,資優生一定是高成就學生嗎?所以在此我們就不再討論資優的問題了。TIMSS研究員提到研究報告中發現我國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在數理科的成就是名列前茅的,雖然如此但對學習數理是沒有自信與不喜歡的,因此高成就的學生,不一定因為成績好,學習動機就高,或者我們看到他的學習動機是外在學習動機,而不是內在學習動機。學生為了維持他的成績,不得不要認真學習,但他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成績而學習。這是值得老師們關注與反思的地方。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