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20250626-27—科學教育短期目標共識交流營

這是一個由國教署指導的科學教育工作圈計劃,並由段曉林教授擔任召集人,目的是要整合全國的科學教育資源,避免資源的浪費,閉門造車,更有效率的執行科教計劃。討論出18個需要推動的短期目標,落實於各級學校的科學教育。於是召集了各師大的科學教育中心、分區學科中心、國民教育地方輔導團以及進行科學教育的民間組織,例如夢N或是遠哲科學團隊,來相互交流與討論,大家對於科學教育的執行、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


透過這個為期兩天的交流營,我看到了臺灣對於科學教育的努力,在各級教育階段是不遺餘力的,不論是大學端的科教教授、高中職的自然科老師、國中小自然科教師、民間組織,都致力於探究教育的推動,不論是對高成就、低成就、偏鄉等,都想要讓台灣所有的學生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公平的接受有品質的科學教育。

大家都這麼努力了,但難免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尤其是偏鄉,我看到一些教授或老師每週都自己開車,不收出席費、鐘點費,去台東、花蓮就只為偏遠的學生可以也受到和都會區學生一樣的科學教育。也有老師因為偏鄉只有一位老師,要教全部的科目,不知道探究要怎麼教,就用自己的團隊設計所有主題的教案,提供講義、教學方法步驟,讓偏鄉的老師,看著講義就有辦法教授。也有直接寄送材料包到偏遠學校,線上視訊教學,讓偏鄉老師與學生透過遠距學習。

國教署宣導網站:
https://shs.k12ea.gov.tw/site/sesc

在這場交流營中,透過分組討論,我們這組討論『短期目標18:提供助中小學高成就投入科學與數學的學習所需之資源,並提升其學習動機,以吸引其進入科學與數學的領域發展。』同組的成員中有國小校長(自然科)、北區學科中心老師(某高中教務主任,專長化學)、國小教師(數學老師)、物理科學中心研究教師、師大科教中心(TIMSS研究員)以及我(國中自然老師)。

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才突然發現,在每個學習階段,老師們主要照顧的的都是『大多數中等成就的學生』以及低成就學生,在平常上課時,只要中等程度的學生會了,老師們就會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對於低成就學生,老師們也會特別關心主動給予支援,例如學習扶助等等。但對高成就的學生,除非他們主動要求,否則大多數老師不會主動給予幫助。頂多提供一些科展、科學競賽的資料給他們,鼓勵他們參加比賽,希望他們自主學習更多,但沒有要求一定要做。

我特別提到在國民教育階段,通過資優鑒定的學生,學校必須提供資優教育或是資優教育方案,但就出現一個問題,資優生一定是高成就學生嗎?所以在此我們就不再討論資優的問題了。TIMSS研究員提到研究報告中發現我國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在數理科的成就是名列前茅的,雖然如此但對學習數理是沒有自信與不喜歡的,因此高成就的學生,不一定因為成績好,學習動機就高,或者我們看到他的學習動機是外在學習動機,而不是內在學習動機。學生為了維持他的成績,不得不要認真學習,但他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成績而學習。這是值得老師們關注與反思的地方。

沒有一種方法是最好最完美,也因為如此,我們透過交流與討論,看到不夠好的地方,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地改善,讓情況更臻完善,就是進步。很難得可以看到這樣凝聚大家為了更好的共識會議,因為有大家,科學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好。

最後説説開會地點惠蓀林場,活動最後邀請到場長為我們介紹林場沿革,原來這裡從日據時代就已經存在了,海拔從450m~2450m,腹地廣大約7000公頃,是中興大學的實驗林場。最近有名的惠蓀咖啡,其實是不賺錢的,而且因不用農藥,需要手工選豆,將好的豆子挑出,才能做成咖啡,因此量少價高。最近也開發月桃純露、土肉桂等產品。說明完帶大家出去解說時,就下起午後雷陣雨了,有點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