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20250701~02_113學年度自然科學學輔導團團全國研討會暨策略聯盟(三)

兩天的研討會讓我們看到金門在科學教育中的發展以及教育處的努力,其實不亞於台灣本島。這次兩天的金門行,也讓我看到金門的在地資源與在地課程。
第一天不免俗的交流與業務報告,看起來現在各縣市都在數位融入,數位已經是趨勢,大家一起做一起成長。然後到慈湖與金門夏日限定的金門夏日精靈—栗喉蜂虎棲地進行生態介紹與觀察。利用望遠鏡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翠綠色的栗喉蜂虎,也可以看到展翅飛翔時亮橘色的飛羽,因為拍不到,大家到Google搜尋圖片吧!真的是小巧可愛的鳥,不是蜜蜂喔!

第二天我們越過金門大橋,到達小金門,近距離觀賞金門大橋,可以感受到建築工程的偉大與不容易,還有建築的美感。我們第一站先到達南山頭去看玄武岩。一直以來都知道金門主要是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為主。原來小金門是玄武岩,由於受到風化與侵蝕作用,看到海岸線上有許多灰黑色崩落的玄武岩,以及旁邊的峭壁上受到經年累月熱脹冷縮、植物根系生長、雨水入侵等造成的風化,形成洋蔥狀的剝落現象,而且因爲氧化以及岩石中所含礦物的不同,我們看到岩壁上的玄武岩,主要以褐色紅色為主。

接下來第二站我們到埔頭貓公石海岸尋找鱟與貓公石,這裡的鱟與建功嶼的顏色不同,比較偏黃褐色,或許與棲地有關,建功嶼的泥沙深黑色、貓公石海岸的泥沙為黃褐色,但不管如何親眼看到鱟活生生的撥動泥沙就是開心。而貓公石是一種多孔狀的深色岩石,主要成分為是氧化鐵呈現鐵鏽色。是一種沉積岩,由於上面的紅土層中含有鐵,遇水向下淋溶到長石質砂岩風化後的高嶺土質砂岩,沉澱形成鐵網紋,再受到海水沖刷移除高嶺土,鐵網紋硬化為岩質鐵網紋,形成多孔的外觀。因為外表坑坑疤疤充滿凹洞,所以叫『貓公』石。註:貓公是台語形容男子面部充滿凹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