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輔導團成果發表會在高雄科工館,來自各縣市的自然輔導團會聚一堂,並將這學年度做的事情一併發表出來。其實不論央團還是地方輔導團,大家都很努力在精進自然科教師的教學知能,除了學科知能之外,也不斷加強日新月異的數位知能。而五大展館也是,五大展館的科學學習中心,在科學教育上,也希望跟國民教育接軌,教育不是只有發生在學校,展館也提供了很棒的場域,供民眾學習。
開場時五大展館輪番介紹,海科館介紹食魚教育、科教館介紹許多團體課程、科博館推廣虛實整合的科宇宙悠遊學、科工館則著重科學與科技的應用與結合、海科館好希望大家都去,也知道太遠,所以推出餐車服務,要來個到校服務。
參考各縣市輔導團的海報成果,尤其感興趣的是基隆團的戶外教學,他們已經設計了八斗子、野柳以及馬祖的戶外課程。這讓我想到以前設計的咬人狗坑課程。他們提到製作戶外課程需要有一群有共識且願意有難同當的夥伴,因為很辛苦,也要考量學生的風險管理。但是完成之後只要有一位學生可以給予正向回饋,就很有成就感,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好夥伴尋覓不易,但是總要有人開始,就會吸引到一群與願意與你同行的人。
分組活動時參與了科工館的教學資源活動—盆栽燃料電池,其實就是水果電池的延伸應用,在盆栽上叉了銅棒與鋅棒串聯後連接電線與小時鐘,就能看到小時鐘開始作用。透過這個活動老師講解電池如何串聯以及電池需要回收才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是一個簡易可以執行的環境教育科學課程。
開場時五大展館輪番介紹,海科館介紹食魚教育、科教館介紹許多團體課程、科博館推廣虛實整合的科宇宙悠遊學、科工館則著重科學與科技的應用與結合、海科館好希望大家都去,也知道太遠,所以推出餐車服務,要來個到校服務。
最後留一點時間看科工館的新展—氫能特展。雖然這個展小小的,但互動性很強,模擬加氫後引進氧氣燃燒產生能量與水,就能讓車子運動,產物就是水,不會有污染的問題。也透過模擬活動,看到要讓氫氣燃燒需要的溫度比汽油、甲烷高,所以氫氣很安全。要讓氫氣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比汽油、甲烷低,所以然氫的效率很高。加氫約10~15分鐘,就能讓汽車跑400~450公里,是值得開發的科技。目前產氫的方式分為灰氫(從化石燃料中提取氫氣,但會產生二氧化碳)、藍氫(將灰氫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碳捕捉技術去除)與綠氫(透過再生性能源例如太陽能產生電來電解水取得氫氣),目前所使用的氫還是來自於灰氫,對於氫能的利用還有很長一哩路要走,展場末端比較各國對氫能的利用,各國大多都是2021~2030年間發展氫能技術,但德國看起來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已經有一些加氫站,可見氫能已經是未來能源使用的發展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