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萬和國中 社團教室六
分享教師:福科國中 何莉芳輔導員
主題:AI與自然科教學應用經驗分享
地點: 萬和國中 社團教室六
分享教師:福科國中 何莉芳輔導員
主題:AI與自然科教學應用經驗分享
參觀時間:2025.11.14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上午一大早區車上台北,整個展場品牌櫃位超級豐富,各大出版社(南一、康軒、翰林)、資訊公司(Google、Apple、Kahoo、謙懿科技)、教育部與教育局(台北、新北)、各大師範大學(臺師、高師)等都有參展,也有許多講座包含資訊月主題論壇、教案沙龍、教點小聚等等,都有各式各樣的主題。
短短的一天沒辦法看完所有的攤位,事先有先報名一些講座,包含:
林思翰-AI導演:談論主題是AI與我們重新定義創作者的價值。AI不只是工具,而是通往夢境的入口,現在透過AI生圖、生影片只要我們下了一個prompt彈指之間就能完成,過去為了畫一張圖,可能要從主題發想構圖、著色輸出等等,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但每張圖會有個人的特色展現獨特性,但現在AI已經學會了創造美,那麼身為人的我們還剩下什麼獨特的東西?其實最獨特的不是工具,而是工具背後那個會感受、會迷惘的自己。
施竣中-AI時代音樂創新者:談論主題為AI音樂革命,當創作門檻消失,音樂學習如何重新定義?講師提到藝術是選擇的結果,選擇是唯一創造的行為,當工具不是障礙,你的每個決定都定義你是誰。所以技術可以學習,但品味需要培養,而藝術就是選擇的實踐。
邱全成-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這位講師是唯一的資訊產業工作者,提到AI的發展是零距離共感。過去可能有些人玩過虛擬人生、虛擬寵物等遊戲,其實就是脫離現實生活,而在數位環境中的分身。而現在的虛擬分身不僅僅只是遊戲,而是數位代理人,可能是AI客服人員、AI主播等。透過這些分身,可以24小時不用休息,回答重複性的問題,讓真實的人類可以做更多事情。
地點:惠文高中
講師:居仁國中張維倫組長
地點:居仁國中物理實驗室
備課方面:
在準備課程時要確認該單元的學習內容以及想要達成的學習表現,因此要去回扣課綱。而在書寫學習目標時,要根據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表現來書寫,確認教學想要達成的目標。在備課時需要先自備,自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盲點,再透過共備,會出現新的點子或是看清自己的盲點。這樣設計教材以及教學時才不會失焦。
講義設計:
設計講義時除了參考學生的教材也就是課本之外,我會根據我授課的學生特性,將講義做不同的安排。以現在在教的植物運輸的構造為例,因為我目前授課的學生是數理資優班,我知道我的學生思考速度很快,可以接受快節奏的課程教學,所以課本這裡的內容是分成兩節,第一節:植物的運輸構造,第二節: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也就是構造和方向的分開來講的,但因為考量我授課學生的屬性,我覺得混再一起講,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我利用自編教材打破課本的結構讓內容交錯,同時學會兩節內容,但普通班學生不建議這樣做。
科普閱讀:
在教材中是否要加入課本沒有的科普閱讀文章呢?也是要考量學生的屬性,今天我的授課對象是數理資優班學生,我覺得他們可以,因此我在設計教材時就會加入科普閱讀文章,強化課本內容的知識,因為課文已經經過簡化,沒有前後脈絡關係,我透過科普閱讀引進科學史,讓學生知道原來科學家是這樣知道運輸養分的組織在樹皮中,而養分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醣類)。可是在普通班學生有可能會沒有耐心閱讀這樣的文章,可能需要老師一起導讀以及引導,才能知道內容在說什麼。
教學引導:
講義的設計必須合乎學生、老師的特質,在課堂上幫助老師讓教學流程順暢,也透過講義中的活動設計,在學生作答時,老師我可以觀察學生的作答情況,讓我可以有意識地挑選學生來回答他作答狀況,以釐清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做的講義如果給別人用,他可能不知道我這樣設計的意義,建議老師共備時可以參考別人的設計點子,但自己使用時,需轉換成自己是用的版本。
結語:
講義設計是備課的一部分,講義是教學的劇本,但學生的反應可能是劇本中無法預料到的,老師在課堂上,需要有意識地去做選擇與決定。與學生互動時就像在跟學生打球,學生發問時就像在發球,而我們無法預料到學生發球的方向,但老師就是要可以將球打回去,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就是不斷來回發球接球的過程中。沒有最好的講義,要透過跟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與精進。
地點:居仁國中
授課教師:張維倫組長
授課單元: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