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2K251003_公明國中到校輔導



今天到校輔導來到了清泉崗機場旁的公明國中,由大道國中李祥菁輔導員分享「創新教法、有效教學策略」。


祥菁老師分享她如何運用數位工具來活化教學的實踐經驗,特別著重於科技輔助學習。她詳細介紹了使用如 Padlet 和 HiTeach 等即時回饋系統,這些工具能幫助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即時評量與收集學生回饋,甚至能實現普特融合教學。
此外,祥菁老師也和老師們探討了創新的定義,並展示了如何利用 AI 工具 (如 Gemini AI、ChatGPT) 來協助製作互動式網頁與教學閃卡,將學生成果展示在 Google Sites 等協作平台上。


從分享工具到實際操作,大家不是只有學到AI工具的功能,也透過老師的案例分享、實際設計遊戲,從討論到故障排除,獲得更多實際運用的靈感,最後,老師分享使用AI工作協作出題流程,減輕老師們出題負擔。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2K250926_114-1領域召集人研習第二場

 今天進行的是 台中市自然領域輔導團 第二場領召增能研習,參與者同樣來自各校的自然領域召集人。





這次課程主題為 「平板融入教學基礎應用」,同樣是由林雋秀老師帶領大家探索如何善用 iPad 與 iPhone 內建功能。延續第一場在大德國中舉辦時的熱烈回應,這場則換了另一批領召參加,期望能將更多實用的方法擴散到不同學校。

課程中示範了許多實用技巧:拍下課本文字即可自動朗讀、用語音輸入快速出題或記錄、分割畫面進行多工操作……這些看似簡單的功能,往往就在老師每天使用的設備中,卻常被忽略。


講師不只是教技巧,更提醒大家在使用數位工具時,要先想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以「收作業」為例,除了找到更快速的收集方式,更重要的是先問自己:為什麼要收作業?收作業應該扣合教學目標,而不是因為有數位工具就盲目收集。


課堂上也介紹了 iPad備忘錄 的應用。它不僅能快速記錄文字或語音,還能拍照、整理學生作品,甚至作為收作業的平台使用,方便又直覺。許多老師才發現,原來每天習慣使用的功能,其實能直接服務教學,讓流程更加簡化。


領召們在實作中親自體驗操作,也發現實際運用時可能遇到的困難,並當場討論如何排解。未來回到各校後,他們不只會傳遞工具,更能分享教學情境,協助同仁順利地將數位融入課堂。


「讓技術服務教學,而不是成為老師的負擔。」

這句話,不僅是今天的核心理念,也呼應輔導團推動數位融入教學的願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增能培力,讓科技真正支持自然領域教學,成為各位老師教學創新的助力。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2K250919_114-1領域召集人研習第一場

平板融入教學基礎應用篇 

講師:林雋秀老師



目標

探討如何將教學專業與數位技術結合,思考:

數位工具如何突破傳統教學限制,帶來不同的教學模式。

在數位進入校園後,老師如何在不增加過多負擔的前提下,善用數位工具。

上半場:平板在教學上的應用基礎

1. 簡報媒介的轉換

傳統電腦簡報 → 平板簡報

優勢:

教師可走下講台,與學生有更多互動。

提供更靈活的數位操作,突破傳統授課的限制。

2. 平板的角色定位

平板不只是手機的放大版,而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工具。

傳統教育較少教我們如何運用數位學習,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平板在課堂上的定位。

3. 任務設計結合數位工具

拍照應用:

使用相機拍攝生詞或學習重點。

進入編輯功能,可:

手寫文字、用套索工具移動字詞。

套索圈選後,變更單一字的顏色,強調重點。

照片應用於教學:

拍攝學生作品,進行分享或討論。

拍攝板書紀錄,方便課後複習。

收作業方式:

學生拍照上傳。

或直接將照片投影到大螢幕上展示。


4. 投屏操作方法

控制中心 → 雙螢幕 → 螢幕鏡像輸出(需網路與觸控螢幕)

Apple TV:

透過接線投影,不依賴網路。

仍需到控制中心進行鏡像設定,並輸入 Apple TV 密碼。

搜尋「iPad 投影」,安裝電腦端投影軟體。

⚠️ 小提醒:若投影異常,先重開機!

下半場:進階應用與課堂實踐

1. 技術 vs. 教學

技術本身不是目的,重點在於如何融入教學設計,讓課堂更有效率。

2. 播放 YouTube 影片

投影時若無法播放影片,可改用 網頁版 YouTube。

注意影片是否涉及公播權問題。

此方法必須使用網路。

3. 善用搜尋功能

螢幕中間往下滑 → 搜尋

例:輸入「1 美金換算多少台幣」。

搜尋「備忘錄」後,點右上角紙張 icon 建立新備忘錄。

4. 注音鍵盤小技巧

長按注音鍵往下滑 → 顯示對應的數字或符號。

不需切換鍵盤即可輸入標點符號,非常方便!

5. 語音輸入筆記

點擊鍵盤上的麥克風符號 → 將語音轉換為文字。

活動設計:課程結束時,請學生以語音輸入方式,總結本堂課的學習重點。

iPad 的機器學習功能會隨使用次數提升準確率。

6. 查詢與多語設定

在備忘錄中雙擊詞語 → 查詢字詞意思。

可在「設定 → 鍵盤」中切換至英文鍵盤,方便進行英語查詢或輸入。

7. 文字朗讀功能

路徑:設定 → 輔助使用 → 朗讀所選範圍

將備忘錄中的文字選取後,iPad 可直接朗讀內容。

📌 任何 iPad 可框選的文字,都能使用朗讀功能。

8. 分割畫面

同時開啟兩個應用程式,進行多工操作:

例:左邊顯示筆記,右邊顯示瀏覽器或教學素材。

搜尋「分割顯示」學習設定方式。

9. 圖形自動修正

畫出圖形後停留片刻,iPad 會自動修正圖形。

可應用於畫座位表、表格等教學工具。

10. Airdrop 收作業

不需網路即可直接透過 Airdrop 接收學生作業檔案。

結語

數位技術的價值,在於帶來新的教學靈感。

過去覺得複雜或無法完成的事,現在透過平板可以輕鬆實現。

核心理念:讓技術服務教學,而非成為老師的額外負擔。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2K250919_B5-1生成式AI與教育應用工作坊

 

B5-1生成式AI與教育應用工作坊

講師:大同國小 陳映均老師

時間:2025.9.19 13:30-17:00

地點:大德國中







教育AI國際發展趨勢

AI已經發展很久,現在是生成式AI,政策制定者應和教師共同討論生成式AI在教育上有效使用方式與使用指南。

生成式AI平台希望提供1:1自主學習教練,支持基本知識學習。

政策制定者需要評估生成式AI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UNESCO強調老師應隨著AI技術的發展持續進步,並為此制定了教師所需的AI素養框架。

該框架以五大核心維度為基礎:以人為本的思維模式、AI倫理、AI基礎與應用、AI賦能教學法、以及AI促進專業發展。



有雜誌調查台灣在AI使用在世界各國中排名21

AI使用的倫理挑戰與風險,越來越受重視,需要跟學生建立觀念,比如學生使用帳號登入電腦,資料容易被盜用,課程中需教導學生

AI是一對一的家教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學習

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展教學輔助平台提升個人化學習,韓國有AI教科書幫助學生學習,台灣也有出版社搭配108課綱發展AI教科書,但世界各地都有使用AI問題,比如學生用AI寫作業,講師澳洲的參訪經驗,許多電子產品都不能在教室中隨意使用,須被規範。

 AI的演進

人工智慧轉變成生成式AI,從二分法變成圖形辨識,再變成深度學習與判斷,生成式AI可以有好的創造力,更多跨域,更強大的整合能力

 AI能做什麼

預測分析、圖型識別、文字生成、語音識別、翻譯、影像處理

 講師舉例說明常見的生成式AI



使用Google AI Studio Try Nano Banana功能可以生成AI照片,且有良好的效果

Veo 功能可以讓照片動起來



AI在教學上的應用,數位科技輔助教師教學

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

AIPACK 平板進行教學

 對教師而言,應用於教學

進行差異化教學可協助教學設計、輔助教材製作,應用於評量可協助產生評量試題

 對學生而言

應用於學習可提供即時回饋訊息、提供個人化學習引導、提供11的智慧學習夥伴,應用於評量可提供個人化評量、提供即時問題解答

 

酷英網語音辨識輔助教學系統






素養題產生精靈 AI來產生素養題,編製素養導向試題

 智慧家教系統 可以幫助學生

 學習節點診斷報告 可針對不同學學習內容進行評量

 因材網結合生成式AI之數位學習夥伴e 學生可以利用因材網上的AI-e度,跟他對話來進行學習概念的釐清,可以彌補老師無法跟所有學生對話的缺憾

 因材網-學科領域學習夥伴 數學領域單元教學-使用e度教學應用

生成式AI強化各大數位學習平臺,如酷英網情境式英語聊天機器人(CoolEBot),均一學習平台-AI狐狸貓,Magic School AI

 

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 提到應用生成式AI 輔助教學



NotebookLM 可以限定不同的文獻或資料來進行分析、摘要,現在也可以產生測驗

後續教育部辦理 B5-2 生成式AI融入學科領域教學工作坊-因材網各領域 課程重點:生成式AI融入學科領域教學教案設計與應用 生成式AI融入學科教學課堂實踐實作

 

今天的研習真的是紮實又豐富,講師介紹AI的發展到應用,以及目前台灣使用AI融入教育的現況,雖然有許多AI的運用我自己沒有嘗試過,但是AI的浪潮已經來襲,現場的教學者,也只能嚴陣以待,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來強化自己的教學。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20250912國中小聯合期初會議暨增能研習

今天的增能研習,真的讓人收穫滿滿。

淑娟專輔特地邀請關懷生命協會教育主任林勃嚴(尖尖)來為我們分享動物保護與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好點子,這個主題真是太特別、也很時髦



尖尖主任(林勃嚴)一開場就告訴我們:台灣在動物保護的成就在這幾年已經不再只是課外補充,而是逐步走進師資培訓與108課綱的核心,默默在影響許多領域。
想像一下:未來我們的課堂,不只是講解生態知識,而是從「同伴動物、野生動物、展演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五大面向出發,培養孩子的同理與關懷。這樣的彈性課程,想像就很有畫面,也很能引起學生動機及共鳴,同時,這也是正在發生的事,動保相關的教材也是進行式,目的讓教師不再單打獨鬥。
研習中提到的「動物倫理光譜」更讓我眼睛一亮:
從減少痛苦的 動物福利、到關注社交需求的 動物福祉,再到挑戰我們思維的 動物權……原來,對動物的理解,可以這麼多層次,也這麼貼近教育,深入生活,且融會許多領域。


此外,尖尖主任把「動物保護」和「性別平等」連結在一起!
🐱 從寵物市場母貓定價較高的現象,帶孩子看見性別差異。
🐟 從會改變性別的魚類,談性別認同的多元。
🐧 從動物界的同性行為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多元家庭。
這樣的提問加短影音教學,可以吸睛且引發思考🤔
尖尖主任還推薦了三支超有趣的影片:《動物界暖男排行榜》、《動物的性別轉換》、《動物多元成家》。如果將這些影片資源一旦帶進課堂,學生一定會驚呼連連,然後慢慢學會「換位思考」,尖尖還貼心提醒,注意影片用辭,避免過時的影片用辭引起誤會。
最後,讓我深思的是👉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培養孩子「尊重、同理與關懷」的態度,動物保護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價值觀的培育。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20250701~02_113學年度自然科學學輔導團團全國研討會暨策略聯盟(三)

兩天的研討會讓我們看到金門在科學教育中的發展以及教育處的努力,其實不亞於台灣本島。這次兩天的金門行,也讓我看到金門的在地資源與在地課程。
第一天不免俗的交流與業務報告,看起來現在各縣市都在數位融入,數位已經是趨勢,大家一起做一起成長。然後到慈湖與金門夏日限定的金門夏日精靈—栗喉蜂虎棲地進行生態介紹與觀察。利用望遠鏡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翠綠色的栗喉蜂虎,也可以看到展翅飛翔時亮橘色的飛羽,因為拍不到,大家到Google搜尋圖片吧!真的是小巧可愛的鳥,不是蜜蜂喔!

第二天我們越過金門大橋,到達小金門,近距離觀賞金門大橋,可以感受到建築工程的偉大與不容易,還有建築的美感。我們第一站先到達南山頭去看玄武岩。一直以來都知道金門主要是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為主。原來小金門是玄武岩,由於受到風化與侵蝕作用,看到海岸線上有許多灰黑色崩落的玄武岩,以及旁邊的峭壁上受到經年累月熱脹冷縮、植物根系生長、雨水入侵等造成的風化,形成洋蔥狀的剝落現象,而且因爲氧化以及岩石中所含礦物的不同,我們看到岩壁上的玄武岩,主要以褐色紅色為主。

接下來第二站我們到埔頭貓公石海岸尋找鱟與貓公石,這裡的鱟與建功嶼的顏色不同,比較偏黃褐色,或許與棲地有關,建功嶼的泥沙深黑色、貓公石海岸的泥沙為黃褐色,但不管如何親眼看到鱟活生生的撥動泥沙就是開心。而貓公石是一種多孔狀的深色岩石,主要成分為是氧化鐵呈現鐵鏽色。是一種沉積岩,由於上面的紅土層中含有鐵,遇水向下淋溶到長石質砂岩風化後的高嶺土質砂岩,沉澱形成鐵網紋,再受到海水沖刷移除高嶺土,鐵網紋硬化為岩質鐵網紋,形成多孔的外觀。因為外表坑坑疤疤充滿凹洞,所以叫『貓公』石。註:貓公是台語形容男子面部充滿凹洞。


20250629_113學年度全國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成果發表暨科學展館資源研討會


今年的輔導團成果發表會在高雄科工館,來自各縣市的自然輔導團會聚一堂,並將這學年度做的事情一併發表出來。其實不論央團還是地方輔導團,大家都很努力在精進自然科教師的教學知能,除了學科知能之外,也不斷加強日新月異的數位知能。而五大展館也是,五大展館的科學學習中心,在科學教育上,也希望跟國民教育接軌,教育不是只有發生在學校,展館也提供了很棒的場域,供民眾學習。

開場時五大展館輪番介紹,海科館介紹食魚教育、科教館介紹許多團體課程、科博館推廣虛實整合的科宇宙悠遊學、科工館則著重科學與科技的應用與結合、海科館好希望大家都去,也知道太遠,所以推出餐車服務,要來個到校服務。




參考各縣市輔導團的海報成果,尤其感興趣的是基隆團的戶外教學,他們已經設計了八斗子、野柳以及馬祖的戶外課程。這讓我想到以前設計的咬人狗坑課程。他們提到製作戶外課程需要有一群有共識且願意有難同當的夥伴,因為很辛苦,也要考量學生的風險管理。但是完成之後只要有一位學生可以給予正向回饋,就很有成就感,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好夥伴尋覓不易,但是總要有人開始,就會吸引到一群與願意與你同行的人。



分組活動時參與了科工館的教學資源活動—盆栽燃料電池,其實就是水果電池的延伸應用,在盆栽上叉了銅棒與鋅棒串聯後連接電線與小時鐘,就能看到小時鐘開始作用。透過這個活動老師講解電池如何串聯以及電池需要回收才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是一個簡易可以執行的環境教育科學課程。


最後留一點時間看科工館的新展—氫能特展。雖然這個展小小的,但互動性很強,模擬加氫後引進氧氣燃燒產生能量與水,就能讓車子運動,產物就是水,不會有污染的問題。也透過模擬活動,看到要讓氫氣燃燒需要的溫度比汽油、甲烷高,所以氫氣很安全。要讓氫氣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比汽油、甲烷低,所以然氫的效率很高。加氫約10~15分鐘,就能讓汽車跑400~450公里,是值得開發的科技。目前產氫的方式分為灰氫(從化石燃料中提取氫氣,但會產生二氧化碳)、藍氫(將灰氫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碳捕捉技術去除)與綠氫(透過再生性能源例如太陽能產生電來電解水取得氫氣),目前所使用的氫還是來自於灰氫,對於氫能的利用還有很長一哩路要走,展場末端比較各國對氫能的利用,各國大多都是2021~2030年間發展氫能技術,但德國看起來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已經有一些加氫站,可見氫能已經是未來能源使用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