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惠文高中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2K251108_Edu-buffet-數位創新市集
2K251107_輔導員增能-備課思路與講義設計
講師:居仁國中張維倫組長
地點:居仁國中物理實驗室
備課方面:
在準備課程時要確認該單元的學習內容以及想要達成的學習表現,因此要去回扣課綱。而在書寫學習目標時,要根據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表現來書寫,確認教學想要達成的目標。在備課時需要先自備,自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盲點,再透過共備,會出現新的點子或是看清自己的盲點。這樣設計教材以及教學時才不會失焦。
講義設計:
設計講義時除了參考學生的教材也就是課本之外,我會根據我授課的學生特性,將講義做不同的安排。以現在在教的植物運輸的構造為例,因為我目前授課的學生是數理資優班,我知道我的學生思考速度很快,可以接受快節奏的課程教學,所以課本這裡的內容是分成兩節,第一節:植物的運輸構造,第二節: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也就是構造和方向的分開來講的,但因為考量我授課學生的屬性,我覺得混再一起講,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我利用自編教材打破課本的結構讓內容交錯,同時學會兩節內容,但普通班學生不建議這樣做。
科普閱讀:
在教材中是否要加入課本沒有的科普閱讀文章呢?也是要考量學生的屬性,今天我的授課對象是數理資優班學生,我覺得他們可以,因此我在設計教材時就會加入科普閱讀文章,強化課本內容的知識,因為課文已經經過簡化,沒有前後脈絡關係,我透過科普閱讀引進科學史,讓學生知道原來科學家是這樣知道運輸養分的組織在樹皮中,而養分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醣類)。可是在普通班學生有可能會沒有耐心閱讀這樣的文章,可能需要老師一起導讀以及引導,才能知道內容在說什麼。
教學引導:
講義的設計必須合乎學生、老師的特質,在課堂上幫助老師讓教學流程順暢,也透過講義中的活動設計,在學生作答時,老師我可以觀察學生的作答情況,讓我可以有意識地挑選學生來回答他作答狀況,以釐清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做的講義如果給別人用,他可能不知道我這樣設計的意義,建議老師共備時可以參考別人的設計點子,但自己使用時,需轉換成自己是用的版本。
結語:
講義設計是備課的一部分,講義是教學的劇本,但學生的反應可能是劇本中無法預料到的,老師在課堂上,需要有意識地去做選擇與決定。與學生互動時就像在跟學生打球,學生發問時就像在發球,而我們無法預料到學生發球的方向,但老師就是要可以將球打回去,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就是不斷來回發球接球的過程中。沒有最好的講義,要透過跟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與精進。
2K251107_輔導員公開課-植物的運輸構造
地點:居仁國中
授課教師:張維倫組長
授課單元: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 觀課對象:數理資優班125,全班13人
- 互不認識:跟別的老師借班級來上,師生皆第一次見面
- 環境陌生:上課地點不是平常上課的地方,對軟硬體設備陌生,因此使用傳統方式授課
- 自編教材:根據數理資優生特性,自編講義,增加課本沒有的相關科普閱讀,幫助理解植物運輸構造的分布與功能
- 課前準備:發下講義,請同學閱讀教學目標,自評是否知道日授課目標為何,知道請打勾
- 確認教學目標:請同學閱讀標題,了解今日授課重點為植物的運輸
- 引起動機:利用提問,詢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會藉由什麼構造,將自來水「從A地,送到B地」,供應需要的家戶使用呢?』學生大多能回答出水管。並藉此引導學生理解植物的運輸構造維管束為管狀構造。
- 回顧舊經驗:請學生回想以學過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何種器官製造養分,推論養分運輸的方向。
- 閱讀理解:請學生利用3分鐘閱讀講義中兩篇科學實驗,理解運輸養分的構造是在樹皮還是木材中,運輸的物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醣類)
- 唱歌學生物:利用維管束之歌,幫助學生記憶維管束的功能,包含木質部、韌皮部;運輸的物質、形成層的功能等
- 福科國中何莉芳老師:
- 默契建立:由於這群學生是陌生的學生,因此一開始有先做默契建立。利用很快的節奏,隨時提醒學生上課的內容。
- 提問強化:透過蘇格拉底式的提問連結生活、先備知識與經驗,不斷強化知識間的連結,學會如何學習。
- 一人一組:傳統教學法一人一組,期中間有兩次讓學生起立,讓學生組間互學。
- 隨時關注:老師隨時看學生的反應、學生的書寫內容,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 切換快速:使用拍手、唱歌等策略,讓學生隨時注意課程進度。
- 大華國中許淑娟老師:
- 建立關係:透過面無表情建立威嚴,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況。
- 經驗連結:透過生活經驗以及舊有知識讓學生不知不覺就學會了。
- 多樣策略:可以是閱讀課本、閱讀講義、看同學表演、全班起立觀摩同學作品、拍手提醒、唱歌增強記憶等策略,不同教學策略轉換,讓學生沒時間閒著,隨時保持專注。
- 反思與思辨:透過兩位不同答案的學生相互詰問,其餘同學認真聆聽,讓答辯的同學與聆聽的同學都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的思辨,得到養分的運輸方向。
- 多樣教材:隨時利用課本、講義和模型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教材,快速理解學習內容。
- 漢口國中林溱岳老師:
- 點人策略:雖不認識學生但利用說話文字來點人、或請學生指出平常最常發言的同學、請回答的學生推薦同學等方式點人回答。
- 唱歌輕鬆記:透過耳熟能詳的曲調,結合學習內容,讓學生輕鬆記。
- 交代作業:雖然只是來上一堂課,但也有交代作業,讓下一節的老師上課時可以銜接。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海洋保育與AI辨識應用
講師: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 林圻鴻教授
地點: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AI能守護海洋嗎?AI是讓電腦模仿人類學習與判斷的技術,本身並沒有「主觀意圖」,他的行為取決於人類給定的目標與資料訓練方向。
台灣海洋多樣性與與保育現況:
台灣位於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的的交匯處,地質與海洋地形包括淺海大陸棚、陡峭海涯、深海溝海底海脊;棲地類型有珊瑚礁、藻礁、紅樹林、潟湖、沙泥底、沿岸、深海平原、海山等極度多樣,導致台灣海域海洋物種極為豐富,全世界有九十多種鯨豚,台灣就能發現三十多種,因此台灣富有高度的鯨豚的多樣性。
近年來海岸被工業化、港口、填海造陸等人工化導致棲地喪失。雖有劃設海洋保護區,但保護區範圍與生態連結性不足,海洋生物活動範圍大,現有保護區分割,無法完整涵蓋生物需求,使得多樣性也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漁業技術高超,商業捕撈活動旺盛過度捕撈、非法漁法、底拖作業、海水污染、海岸侵蝕等,使得海洋資源自癒能力受到威脅。
白海豚介紹:
中華白海豚:
AI辨識應用案例:
結語: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導覽
公民科學家計劃助理黃美莉小姐
地點:中台灣還養保育教育中心
導覽紀錄:
- 新竹香山濕地海洋保育教育中心:提供專業的濕地生態與海洋保育教育知識,主要目標為濕地的保育。
- 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透過展示場域及各種多元豐富的課程活動,向大眾傳遞中臺灣地區「森川里海」的保育知識與理念。另外中部西海岸是白海豚與露脊數海豚的種要棲息環境,強調公民科學家的重要性。
- 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位在成功大學的安南校區,原本是鯨豚救援的重要基地,因此展示場以鯨豚救援和解剖研究為主。
- 澎湖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原為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以推廣水產養殖為主,並進行海膽、珊瑚礁及硨磲貝等瀕危物種復育工作。
- 中央懸吊模型:有白海豚幼體與成體模型,以及露脊數海豚的骨架。
- 公民科學展示牆:可藉由此季報一季認識一隻白海豚,並呈現觀察到的白海豚與露脊鼠海豚出沒地點及擱淺地點。
- 戶外水池:上方懸吊三隻白海豚,以及白海豚食用的魚種,是一個訓練公民科學家辨識海豚特徵的場地。上方露台矮牆,有展示牌介紹辨識的重點,以及每一隻白海豚名稱及海豚食物魚種名稱。
- 推廣韌性里海:推廣『森川里海』概念,人在大自然中與森林、河川、海洋共存,守護與尊重環境,才能讓生態環境健康永續
- 公民教育:如果遇到鯨豚擱淺,檢查鼻孔確保沒有被塞住,不要立即把鯨豚推回海裡,可以用濕毛巾保持鯨豚生體的濕潤,然後撥打118申請救援。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鯨豚分類認識
講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姚秋如博士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