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

2K251128_萬和國中到校輔導

地點: 萬和國中 社團教室六

分享教師:福科國中 何莉芳輔導員

主題:AI與自然科教學應用經驗分享

首先由大德國中校長也是輔導團的領召校長
謝龍卿校長進行開場並介紹講師何莉芳老師
何莉芳老師提到AI可以幫助老師進行備課
AI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差異化學習
因材網的E度可以限制學生無法亂問
建議可以使用
老師在教室的多重角色教師/導師
因為AI的使用造成教學改變
如從知識導向變成能力導向,
從教學者中心變成學習者中心,
從學科領域變成跨域及多種組合
以前不會寫網頁 現在給AI就可以寫
AI創造許多無法想像的任務
課程AI微整形-電費單課程設計
請學生看電費帳單
利用QR code進入Gemini canvas寫的闖關軟體中
請大家利用裡面的題目搭配電費單進行闖關
幫助學生認識電費單上的資訊
讀懂電費單背後隱含的知識
認識一度電
節能行動與責任消費
透過AI可以簡單進行教學的包裝/情境/素養
莉芳老師展示自己在不同時期設計的電費單教學
AI時代,資深的教師還是有許多不可複製的價值
比如可以協助篩選資訊,提供指引,作為情緒價值的後盾,身教重於言教
AI可以自己學習,透過不斷使用可以幫助他學習
有原始碼可以讓AI幫忙寫程式
Gemini storybook
軟體可以寫故事,也可以給照片寫故事
可以變成黑白照片的線稿
但是如果每位老師都用Gemini storybook 這樣好嗎?
身為教學者要思考使用AI的教學目的
Gemini canvas 軟體
教師可以使用Gemini canvas 設計模擬實驗
吸管笛管長與頻率的關係
許多小的遊戲或是模擬軟體
透過提問與設計,緊扣學習目標,就可以有好的成效
用Gemini canvas
寫給國中學生有關熱傳播的互動遊戲,以及問答
會出現網頁可以讓學生操作
AI的使用可以變成公開課的點子王
學生成果報告/會考試題分析/段考出題工具
最後莉芳老師用
AI不僅是科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使用它來做結尾,
鼓勵大家使用方式正確就可以有效協助教學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2K251121_輔導員增能_Edcafe、notebooKLM實務應用研習



講師: 黃信溢(茶米老師)
地點: 大德國中
🎯 研習目標與核心概念
​本次研習旨在介紹並實作專為教育現場設計的 AI 工具 Edcafe,以及 Google NotebookLM 的進階應用。透過茶米老師的實務演示,了解如何運用 AI 簡化備課流程、製作差異化教材,並掌握當日最新發布的 AI 功能,提升教學效能。

☀️ 上午場:Edcafe —— 專為教育設計的 AI 助手
​Edcafe 被定位為「教育版的 ChatGPT」,其介面與功能更貼近教師的實際需求。茶米老師重點介紹了 Edcafe 的 AI 軟體模式 與 台灣在地化功能,並展示了強大的 AI 工具箱。
​1. 個人化資料庫 (My Database)
​功能: 允許教師依照個人的教學習慣與科目單元進行分類。
​優勢: 建立專屬的教學知識庫,讓生成的內容更精準且易於管理。
​2. 茶米老師推薦功能
⚡ 閃卡製作 (Flashcards):
​能快速生成學科閃卡。
​亮點: 支援匯出功能,可直接列印製作成實體教具,實現虛實整合的教學應用。
📖 閱讀活動 (Reading Activities):
​只需輸入「關鍵字」,系統即可自動產出一套完整的閱讀活動。
​內容包含: 閱讀文本、關鍵字彙表、閱讀測驗題。
​應用: 極適合語文科或雙語教學的素養導向課程。
📝 教案生成與分享:
​協助教師快速搭建教案架構。
​具備「分享」及「匯出」功能,便於社群共備或繳交行政資料。
🤖 聊天機器人 (Chatbot):
​教師可創建專屬機器人,並限定在「自訂知識庫」內回答。
​優勢: 提供學生一個安全、準確的知識探索環境,避免 AI 生成錯誤資訊。
📺 YouTube 測驗:
​條件: 需使用具有「字幕檔」的影片。
​功能: 學生觀看影片後,AI 自動根據字幕內容生成測驗,檢核學習成效。
🌤️ 下午場:NotebookLM 進階應用與 AI 新知
​下午的重點轉向 Google 的筆記軟體 NotebookLM,以及當日即時的科技快訊。

​1. NotebookLM 功能升級
​支援格式擴增: 除了 PDF,現在也能讀取 Word (.docx) 文件與圖片檔,大幅提升資料整理的便利性。
📊 報告生成功能 :
​部落格文章: 擅長生成具備「吸睛標題」的文章,適合成果發表或班級經營分享。
​學習指南: 茶米老師極力推薦,適合用於引導學生思考與確認學習成效。
​提示詞優化: 可透過增加 Prompt(提示詞)進一步完善報告內容。
​2. Deep Research (深度搜尋)
​功能: 提供具備深度分析的報告,並自動附上可信的資料來源。
​操作技巧: 建議搜尋時增加具體範圍限制,例如:指定格式、語言、年份或特定條件,以獲得精準結果。
​3. ⚡ 同場加映:當日 AI 重大更新
​茶米老師利用研習空檔,即時補充了當天 (2025/11/21) Google 與 OpenAI 的最新功能更新,展現了 AI 領域的快速變動:
​Gemini: 新增一鍵生成「課程海報」功能,美編設計更便利。

​ChatGPT: 開放「群組對話」功能,利於小組討論與協作。
💡 研習心得與反思
​本次研習最大的感觸在於「AI 競爭,使用者受惠」。無論是 Edcafe 對教育現場細節的打磨(如閃卡匯出、閱讀文本生成),或是 Google NotebookLM 對於多媒體資料的整合能力,都顯示出 AI 工具正從「通用型」走向「專業分工」。
​特別受用的是 Edcafe 的 「我的資料庫」 概念,這讓 AI 不再只是隨機生成的聊天機器人,而是能根據老師教學風格累積資產的助手。透過掌握這些工具,不僅能大幅縮短備課時間(如 YouTube 測驗生成),更能創造出差異化的教材(如閱讀活動),讓教師能將更多心力回歸到學生身上。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2K251114_台灣教育科技展

 

參觀時間:2025.11.14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上午一大早區車上台北,整個展場品牌櫃位超級豐富,各大出版社(南一、康軒、翰林)、資訊公司(Google、Apple、Kahoo、謙懿科技)、教育部與教育局(台北、新北)、各大師範大學(臺師、高師)等都有參展,也有許多講座包含資訊月主題論壇、教案沙龍、教點小聚等等,都有各式各樣的主題。

短短的一天沒辦法看完所有的攤位,事先有先報名一些講座,包含:

  1. 康軒AI數位互動教學:介紹康軒出版社提供的AI出題、AI寫教案、AI改作文等。
  2. 教案沙龍—當道德AI遇見SEL,讓學生有品且正!:提到現在學生使用3C產品時間很長,花很多時間在看社群平台、用youtube看影片,這些平台會記錄使用者的搜尋關鍵字,以及紀錄停留觀看的時間,推播相關的影片或是廣告,讓使用者數位成癮。而乾淨世界這個平台,則不會做這些事,平台上提供的資源素材都是正面正向的,老師可以利用來班級經營,讓學生培養正向的價值觀。
  3. 資訊月主題論壇:在這個論壇中邀請了四位不同領域的講師,分別談論創意如何與科技並行
    • 莊哲昀-泛科學院YouTube頻道主持人:談到你還在用舊時代的腦,面對新時代的AI?講師提到未來最受歡迎的工作,現在還沒出現,因此我們需要具備三個能力(1)應對未知問題的韌性;(2)透過素養與品味建構你的獨特性;(3)你的大腦需要與新的AI大腦合作。
    • 林思翰-AI導演:談論主題是AI與我們重新定義創作者的價值。AI不只是工具,而是通往夢境的入口,現在透過AI生圖、生影片只要我們下了一個prompt彈指之間就能完成,過去為了畫一張圖,可能要從主題發想構圖、著色輸出等等,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但每張圖會有個人的特色展現獨特性,但現在AI已經學會了創造美,那麼身為人的我們還剩下什麼獨特的東西?其實最獨特的不是工具,而是工具背後那個會感受、會迷惘的自己。

    • 施竣中-AI時代音樂創新者:談論主題為AI音樂革命,當創作門檻消失,音樂學習如何重新定義?講師提到藝術是選擇的結果,選擇是唯一創造的行為,當工具不是障礙,你的每個決定都定義你是誰。所以技術可以學習,但品味需要培養,而藝術就是選擇的實踐。

    • 邱全成-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這位講師是唯一的資訊產業工作者,提到AI的發展是零距離共感。過去可能有些人玩過虛擬人生、虛擬寵物等遊戲,其實就是脫離現實生活,而在數位環境中的分身。而現在的虛擬分身不僅僅只是遊戲,而是數位代理人,可能是AI客服人員、AI主播等。透過這些分身,可以24小時不用休息,回答重複性的問題,讓真實的人類可以做更多事情。

  4. 主題論壇與談,與談人蕭上農-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創辦人:最後由與談人與四位講師談談目前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 請列舉出常用的AI:講師們提到他們常用的有這些,CANVA AI、Gemini AI、Adobe AI、LTX studio、suno、claude code等。而且都要付費才會好用,沒有付費都很難用。
    • 創作者要如何使用AI又保有個人的獨特性:施竣中講師提到,以學吉他為例,以前在學吉他時,都從模仿大師開始,慢慢的還要長出自己的風格。但現在他可以用suno AI選擇想要的風格,一開始就有自己的獨特性,而模仿的對象是未來的自己,而不是別人。
    • AI可以快速翻成各種語言,可能會面臨文化的入侵,要如何克服?其中泛科學的莊哲昀講師提到,不用害怕別人入侵我們,我們也可能去入侵他們。
    • AI學習是怎麼樣的樣貌:學好一門學問本來就是很挫折的事,但AI可以讓你看到希望,透過AI創造自己的獨特性。
    • 與談人總結:AI不是取代我們,而是與我們協作

      聽完講座之後,已沒有多餘的時間再去逛其他展櫃了,因此建議下次可以安排比較多天的時間,才能好好的看看現在科技進步的模樣。


康軒AI數位互動教學

教案沙龍—當道德AI遇見SEL

台北市教育局攤位

教育部攤位完成闖關抽獎得到的拍貼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2K251108_Edu-buffet-數位創新市集

 地點:惠文高中


今年自然團國中組一樣在Edu-buffet-數位創新市集負責三個攤位,分別是:
攤位A5
1.活動課程主題:光影之下
2.內容流程
  (1)利用不透光的物品置於感光紙上。
  (2)使感光紙部分曝光部分不透光。
  (3)感光紙曝光處產生化學反應而變色。
  (4)製作獨一無二之圖像作品。
3. 講師:臺中市大雅區大華國中 許淑娟老師
   助教:臺中市大肚區大道國中 李祥菁主任
            臺中市梧棲區梧棲國中 梁湘柔老師


攤位A6
1活動課程主題:磁力棋大挑戰
2內容流程
  (1)避免磁力吸引在一起的方式來擺放棋子。
  (2)先將手上的磁力棋擺完者獲勝。
  (3)結合益智趣味與磁力效應。
  (4)挑戰成功後可以領取小禮物。
3. 講師:臺中市西區忠明高中 賴志忠老師
   助教:臺中市北區立人國中 蕭雅惠主任
            臺中市大雅區大華國中 黃玉維老師


攤位A7
1.活動課程主題:種子鑰匙圈
2.內容流程
  (1)認識植物種子構造。
  (2)介紹適合製作應匙圈的種子。
  (3)種子結合五金。
  (4)製作專屬鑰匙圈。
3. 講師:臺中市西屯區漢口國中 林溱岳老師
   助教:臺中市大里區成功國中 王柏青老師
            臺中市北屯區大德國中 謝龍卿校長




2K251107_輔導員增能-備課思路與講義設計

講師:居仁國中張維倫組長
地點:居仁國中物理實驗室


備課方面:
      在準備課程時要確認該單元的學習內容以及想要達成的學習表現,因此要去回扣課綱。而在書寫學習目標時,要根據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表現來書寫,確認教學想要達成的目標。在備課時需要先自備,自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盲點,再透過共備,會出現新的點子或是看清自己的盲點。這樣設計教材以及教學時才不會失焦。

講義設計:
      設計講義時除了參考學生的教材也就是課本之外,我會根據我授課的學生特性,將講義做不同的安排。以現在在教的植物運輸的構造為例,因為我目前授課的學生是數理資優班,我知道我的學生思考速度很快,可以接受快節奏的課程教學,所以課本這裡的內容是分成兩節,第一節:植物的運輸構造,第二節: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也就是構造和方向的分開來講的,但因為考量我授課學生的屬性,我覺得混再一起講,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我利用自編教材打破課本的結構讓內容交錯,同時學會兩節內容,但普通班學生不建議這樣做。

科普閱讀:
      在教材中是否要加入課本沒有的科普閱讀文章呢?也是要考量學生的屬性,今天我的授課對象是數理資優班學生,我覺得他們可以,因此我在設計教材時就會加入科普閱讀文章,強化課本內容的知識,因為課文已經經過簡化,沒有前後脈絡關係,我透過科普閱讀引進科學史,讓學生知道原來科學家是這樣知道運輸養分的組織在樹皮中,而養分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醣類)。可是在普通班學生有可能會沒有耐心閱讀這樣的文章,可能需要老師一起導讀以及引導,才能知道內容在說什麼。

教學引導:
      講義的設計必須合乎學生、老師的特質,在課堂上幫助老師讓教學流程順暢,也透過講義中的活動設計,在學生作答時,老師我可以觀察學生的作答情況,讓我可以有意識地挑選學生來回答他作答狀況,以釐清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做的講義如果給別人用,他可能不知道我這樣設計的意義,建議老師共備時可以參考別人的設計點子,但自己使用時,需轉換成自己是用的版本。

結語:
      講義設計是備課的一部分,講義是教學的劇本,但學生的反應可能是劇本中無法預料到的,老師在課堂上,需要有意識地去做選擇與決定。與學生互動時就像在跟學生打球,學生發問時就像在發球,而我們無法預料到學生發球的方向,但老師就是要可以將球打回去,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就是不斷來回發球接球的過程中。沒有最好的講義,要透過跟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與精進。






2K251107_輔導員公開課-植物的運輸構造

地點:居仁國中
授課教師:張維倫組長
授課單元: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


說課:
  1. 觀課對象:數理資優班125,全班13人
  2. 互不認識:跟別的老師借班級來上,師生皆第一次見面
  3. 環境陌生:上課地點不是平常上課的地方,對軟硬體設備陌生,因此使用傳統方式授課
  4. 自編教材:根據數理資優生特性,自編講義,增加課本沒有的相關科普閱讀,幫助理解植物運輸構造的分布與功能

觀課:
  1. 課前準備:發下講義,請同學閱讀教學目標,自評是否知道日授課目標為何,知道請打勾
  2. 確認教學目標:請同學閱讀標題,了解今日授課重點為植物的運輸
  3. 引起動機:利用提問,詢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會藉由什麼構造,將自來水「從A地,送到B地」,供應需要的家戶使用呢?』學生大多能回答出水管。並藉此引導學生理解植物的運輸構造維管束為管狀構造。
  4. 回顧舊經驗:請學生回想以學過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何種器官製造養分,推論養分運輸的方向。
  5. 閱讀理解:請學生利用3分鐘閱讀講義中兩篇科學實驗,理解運輸養分的構造是在樹皮還是木材中,運輸的物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醣類)
  6. 唱歌學生物:利用維管束之歌,幫助學生記憶維管束的功能,包含木質部、韌皮部;運輸的物質、形成層的功能等

議課:
  1. 福科國中何莉芳老師:
    • 默契建立:由於這群學生是陌生的學生,因此一開始有先做默契建立。利用很快的節奏,隨時提醒學生上課的內容。 
    • 提問強化:透過蘇格拉底式的提問連結生活、先備知識與經驗,不斷強化知識間的連結,學會如何學習。
    • 一人一組:傳統教學法一人一組,期中間有兩次讓學生起立,讓學生組間互學。
    • 隨時關注:老師隨時看學生的反應、學生的書寫內容,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 切換快速:使用拍手、唱歌等策略,讓學生隨時注意課程進度。
  2. 大華國中許淑娟老師:
    • 建立關係:透過面無表情建立威嚴,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況。
    • 經驗連結:透過生活經驗以及舊有知識讓學生不知不覺就學會了。
    • 多樣策略:可以是閱讀課本、閱讀講義、看同學表演、全班起立觀摩同學作品、拍手提醒、唱歌增強記憶等策略,不同教學策略轉換,讓學生沒時間閒著,隨時保持專注。
    • 反思與思辨:透過兩位不同答案的學生相互詰問,其餘同學認真聆聽,讓答辯的同學與聆聽的同學都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的思辨,得到養分的運輸方向。
    • 多樣教材:隨時利用課本、講義和模型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教材,快速理解學習內容。
  3. 漢口國中林溱岳老師:
    • 點人策略:雖不認識學生但利用說話文字來點人、或請學生指出平常最常發言的同學、請回答的學生推薦同學等方式點人回答。
    • 唱歌輕鬆記:透過耳熟能詳的曲調,結合學習內容,讓學生輕鬆記。
    • 交代作業:雖然只是來上一堂課,但也有交代作業,讓下一節的老師上課時可以銜接。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海洋保育與AI辨識應用


講師: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 林圻鴻教授
地點: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AI能守護海洋嗎AI是讓電腦模仿人類學習與判斷的技術,本身並沒有「主觀意圖」,他的行為取決於人類給定的目標與資料訓練方向。

台灣海洋多樣性與與保育現況
台灣位於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的的交匯處,地質與海洋地形包括淺海大陸棚、陡峭海涯、深海溝海底海脊;棲地類型有珊瑚礁、藻礁、紅樹林、潟湖、沙泥底、沿岸、深海平原、海山等極度多樣,導致台灣海域海洋物種極為豐富,全世界有九十多種鯨豚,台灣就能發現三十多種,因此台灣富有高度的鯨豚的多樣性。
近年來海岸被工業化、港口、填海造陸等人工化導致棲地喪失。雖有劃設海洋保護區,但保護區範圍與生態連結性不足,海洋生物活動範圍大,現有保護區分割,無法完整涵蓋生物需求,使得多樣性也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漁業技術高超,商業捕撈活動旺盛過度捕撈、非法漁法、底拖作業、海水污染、海岸侵蝕等,使得海洋資源自癒能力受到威脅。

白海豚介紹
全世界有四種白海豚,(1)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瀕危等級;(2)印度洋駝海豚Sousa plumbea:分布於印度洋,易危等級;(3)澳大利亞白海豚Sousa sahulensis: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瀕危等級;(4)大西洋駝海豚Sousa teuszii:分布於西非,極危等級。
所有白海豚都棲息在非常靠近海岸邊,因此非常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皆列為受威脅物種。

中華白海豚
台灣西岸可見中華白海豚,以沿岸魚類為主食,尤其喜食石首魚科的魚類,石首魚科包括黃魚、帕頭啊、黃姑魚、紅鼓魚等,也是近海漁業漁民捕捉的經濟魚種,進而與人類發生競爭。又因棲地靠近沿岸,容易受到廢水、空氣、水下噪音污染、離岸風機、港口建設棲地破壞、誤纏漁具等威脅,導致目前數量約只有60隻左右。


AI影像辨識原理
主要為資料搜集-->標注-->訓練-->測試-->應用-->不斷循環。所以資料的搜集還是要靠人工大量餵養,不斷讓AI深度學習建模,之後AI才能根據模型推論進行影像辨識。辨識失敗或無法辨識再做修正,更新模型。

AI辨識應用案例
透過背鰭輪廓與斑紋辨識個體;利用無人機搭載高解析度攝影機或水下攝影機,結合AI影像辨識系統,即時偵測和辨識海域中的鯊魚和魟魚;水下聲學監測結合水聽器演算,對海洋環境長期自動動化監測,可透過聲音做物種識別、估算族群數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也可監測噪音源或是做環境氣候變化音景分析、極端事件預警等研究;AI自動判讀珊瑚健康狀況或海洋垃圾分類。

AI優勢與挑戰
優勢是數度快,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長期監測,全天候執行;大量資料分析,打破系統孤島,安全穩定可控,產生有創造力的應用。挑戰則是可能有資料偏誤、誤判風險、涉及倫理議題。

結語
AI是觀察的放大鏡,不是取代觀察,而是放大人類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