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輔導團資料] 107.01.19國中自然期末團務會議


107.01.19於豐原國中進行自然輔導團期末團務會議,由領召曾育宗校長主持,舒富男校長指導。

自然輔導團期末團務會議工作紀錄如下:
  1. 持續辦理共備工作坊,共備的流程及學習單製作。
  2. 3/9中小學期初聯合團務會議
  3. 4/13分區輔導:領域召集人會議
  4. 4/20網路部落格:莉芳,自評表口頭報告:貞伶
  5. 4/26教學小錦囊:斐虹
  6. 輔導員公開課:貞伶、莉芳、俊穎、昌宏
  7. 5/4學校申請課綱宣導:四箴
  8. 6/15-6/22:預計出國(美國、日本)
建議或待處理事項:
  1. 買各種轉接線工具包
  2. 環景攝影機,可以全視野地紀錄工作坊與研習過程中的學員互動。
  3. 新增的部落格文章要將連結傳到line情報站讓全中市老師都可以上去看到部落格文章
團務會議結束後,討論部落格,4月20日輔導團網站評比。舒校長、曾校長分享與指導大家新版的google協作平台,豐原國中的「感恩有你」也是利用這個方式。也談輔導團網站或粉絲頁的分享策略,但FB的粉絲演算法在變,所以效用必須思考討論。討論之後,只要輔導團發新文章,就把網址連接在輔導團的群組。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電學另有概念整理

【電學另有概念整理】
1.一個電池接了一個燈泡(簡稱A)及一個電池接兩個串聯燈泡(簡稱B),要求受訪者比較兩個電池的壽命(規格皆相同)。在相關的研究中指出即使是具有理工碩博士學位的受訪者,仍有一半以上的人(9/16)認為接一個燈泡的電池可以用得較久(楊文金,1995)。

2.生手初始學習電學概念時常認為電池會「發射」「固定」的電流,而燈泡會「吸收」或「阻礙」電流而發光(燈泡能將電能轉換成光能與熱能,因此發光),此種語言邏輯的表現顯見其將電流視為「物質」的類別。但根據科學家認可的物理理論而言,電流實際上應被視為滿足限制條件之交互作用(constraint-based interaction, CBI)的「過程」概念,乃由「兩點之間的電位差」所致(林靜雯,2006)。

3.若學生將電流當作是似液體的物質在電線裡面流動,或有助於其通路概念的學習,因而能獲得較高的通路學習成就,但根據不相容假說,他們在後續的學習中,將極難瞭解電流是平衡條件下電荷淨移轉的結果(Slotta et al., 1995)。

4.在兒童的世界裡,電、電流和電能三者幾乎同義,兒童傾向於認為電壓具有電流的特質,是電流的力量或強度,而非使電流流動的先備條件,顯見大部分學生對於電池維持一定電壓的想法極其有限(林靜雯,2006)。

5.電流經燈泡後衰減的特質,即使經過特別設計的概念改變教學,例如:多重類比(Chiu & Lin, 2005)、以安培計觀察電路中的電流量(Osborne & Freberg,1985)亦很難改變(林靜雯,2012)。


6.電流會被分配到電路中的各種元件,電流不守恆(電流是電荷的移動而電荷守恆,所以電流一致)(林靜雯、邱美虹,2009)。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共備工作坊]-20180112管中祥教授分享

20180112共備工作坊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主持人
一個國家能否進步,絕對跟社會運動發不發達有關!

20180112的共備工作坊真是太高興能邀請管老師來分享媒體識讀與公民行動的議題,管老師長年參與媒體改革運動,為土地、環境、媒體、族群...等各式社會行動留下完整紀錄,讓公民團體闡述其行動理念,及對社會的關懷,運作迄今,已累積許多影音紀錄,充分體現民間豐沛而強韌的社會動能。透過管教授3小時的分享,讓與會的老師們對媒體的產生與新聞製作有更多元且深入的觀察,只有更了解才能更具批判思考的能力!




---隨堂筆記
一、媒體識讀與公民行動
(一)   媒體識讀力-
1.媒體報導的產生
(1) 事件~經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報導
過程-可能會變質(變得簡單或變得複雜)
(2) 卡提諾狂新聞現象-
2.    媒體的腦殘現象
(1) 媒體從業者(記者)非專業
(2)不尊重媒體專業(受訪者隱私、尊重受害者、對受訪者的二次傷害…)
(3) 媒體的速食現象-快速產出,EX: 3小時作一則新聞
(4) 迎合觀眾及主管喜好
3.         媒體識讀力-
       (1)  媒體提供的資訊很重要--且此資訊-經過媒體再現
媒體再現過程-選擇、組合、記者、編輯過程像是從買菜作菜---呈現一道菜(不一定有原貌)
-news  V.S.  storys  的差別
--媒介真實 V.S. 客觀真實 V.S. 主觀真實
(2)  媒體腦殘,閱聽者事有選擇權的-終結腦殘現象
(3)  媒體識讀力的價值-批判性思考
4.         批判思考力
(1)       看見新聞事件後的問題
-經發會場外抗議---派遣勞力問題
(2)       公民報導-關心公共事務,透過觀察體驗,可形成觀點
(二)   公民行動
1.      公民媒體及公民新聞-提供庶民觀點資料庫
(1)   Peopo公民新聞       (2)   蟲可貝藝術      (3) 勞苦網
(4)   上下游    (5)  大爆競    (6) 傑利     (7)  報導者
2.      獨立媒體人
(1)      
3.      國際新聞也可提供多元新聞
(1)   雜誌優於電視新聞     (2)  消失的國界       (3)   寰宇新聞
(4)  BBC、華盛頓郵報、每朝NEWS
4.         公民行動
(1)  六輕空氣汙染記錄片-脫口罩找藍天
5.         期待-公民媒體由公民的角度,與政府與對話,提升全民媒體識讀能力。

---延伸閱讀
1.      《公民不冷血》管中祥:一個國家能否進步,絕對跟社會運動發不發達有關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2302

2.      誰夠格經營媒體?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18

[輔導員公開課] 林溱岳老師月相模型觀察與教學107.01.05

雖然月相常常能見,但要把抽象概念透過模型變成具體,也是很不容易的呢!這天在漢口國中觀課,溱岳主任示範新開發的月相模型觀察小組活動。主任表示,這份課程活動的緣起是來自一份日本的教材,他嘗試做出實體模型,並加入學習單,形成一份完整的課程。
教具為月見表、月見軸、保麗龍球、大頭釘、紙箱底板。


本篇文字記錄由張維倫老師負責撰寫,相片為zfang拍攝,並引用鍾昌宏老師心得。

【輔導員公開課~觀課紀錄】

從中到外,不同地方的人對月亮共同有許多想像:天狗食月、吳剛伐桂、嫦娥奔月、血月、藍月、輝夜姬(竹取物語)、狼人……,回到地科教學的課室當中,月相變化對國三的學生來說,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困難。
  國中地科月相變化教學,學生要同步瞭解到「時間、方位、日期」三者的相對變化,在學習月相變化前學生應具有的先備知識可能有:
  1.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地球會自轉(自北極點俯瞰方向為由西向東轉)及繞太陽公轉;月球會自轉及繞地球公轉(逆時針方向)。
  2. 地球自轉一圈是1天,晝夜交替與此相關;月球公轉一圈為一個月(約30天)。
  3. 月球、地球本身不發光,我們能看見月球是因月球反射太陽光至地球。
  4. 由國小月相觀察的活動得知月相會有週期性的變化,月球本身沒有體積的增減(並不是因為滿月後月球體積縮減而造成下弦月,學生會以「月食模式」來解釋造成月相變化之因)網路其他教學資源:http://163.30.116.4/~moon/date/04teach_lesson/04_01_01.pdf
溱岳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
  1. 將學生進行分組,全班28人分為5組,學生快速併好桌子且帶著課本、文具到分組座位坐下。
  2. 教師說明本節活動的計分規則(學習單甲、乙單兩張,先完成甲單交回再小組討論填寫乙單)、獎勵方式、月見表使用方式,提醒各組一位同學到前面拿教具(保麗龍球、月見表、月見軸、大頭釘、紙箱底板)。
  3. 小組開始操作教具(月見表、月見軸),並將觀看到的月相變化結果畫在月見表及學習單(甲)上,幾乎所有組別學生皆可直觀以奇異筆、螢光筆畫出人在該月見軸角度,於地球上可視之月相變化情形。
  4. 學生繼續寫學習單(乙),教師也一邊在黑板上寫出學生學習單(甲)各組計分。
  5. 學生交回學習單(乙),教師批改並公告各組總成績,進行頒獎,教師並進行歸納與總結,特別說明「月落烏啼霜滿天…」一詩中,詩人所見之月相為何可能有兩種答案。
本次觀課最大的收穫在於知道如何以具體的教具讓學生由操作中將抽象的「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空間關係造成月相變化」之因圖示出來。而此活動或許可先放在課前,再進一步說明各月相月出、月至中天、月沒時間及亮、暗方位。
昌宏的心得:
《月相變化真的好難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請問文中提到的月亮是上弦月、滿月或是下弦月?
今日溱岳老師公開授課的主題為月相變化觀察,在課室教學前的討論時,我對於上方這題充滿疑惑,不管其它輔導員們怎麼說明,就是完全無法理解,充分體會了當一個低學習成就學生的無奈與痛苦。
然而,在溱岳老師利用非常非常厲害的教具,把抽象到讓人很想死的月相觀察概念,變成很具體直觀的理解,讓我這個低學習成就學生,也可以在短暫的時間中學會這麼複雜的概念~
Eureka!!!原來地球科學是這麼有趣的學科~
反思:
1.若降低小組人數是否有機會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2.若移除競賽模式是否有機會增加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參與?
3.若能在教學前先進行此活動,是否有機會把評量轉變成探究的學習?
感謝 林真彥 老師與自然輔導團的伙伴們,今日收穫滿滿^^
另外,關於月落烏啼的霜...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投身氣象預報50年/劉廣英讀史賞詩 盡是氣象風情
世人讀詩,強調意境,劉廣英卻獨具隻眼,看到了詩篇裡的氣象風情,例如他就認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值得商榷,「霜生在地面,哪能滿天?應是古人為了押韻借用該字。」劉廣英以氣象專家的觀點分析,張繼當晚看見的是另一種水的結晶物─可能是「霰」、「雪粒」或飄落的「霧淞」,這樣的景象在寒流來襲的山區時可見到。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58607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輔導團紀錄] 輔導員增能~密室逃脫設計研習

2017最後一個工作日在豐原國中閱讀情境教室,輔導團邀請享印學堂的賴信吉老師帶領輔導員進行增能~密室桌遊的體驗與設計實作。
上午先進行密室桌遊體驗,搭配手機進行解題體驗。
下午則是一同設計密室遊戲。
來~先來猜猜看:這代表哪三個數字?(這類也被稱為豬圈密碼)


這裡是上午的紀錄:




接著是下午的紀錄:
先腦力激盪,想出可以拿來利用的道具,再一起討論可行性。討論的過程中,又不斷產生新想法。




接著評估可行性與情境,然後分成二組組開發出一套密室桌遊,至少四個關卡。



分成二組,完成後互相闖關。



充實的一天,在腦力激盪下結束。
引用昌宏的心得:
「誰是古今第一音樂家? 是貝多芬? 莫扎特? 還是巴哈? 」2017的最後一天上班日,跟輔導團的神隊友們一起設計以「消失的音樂家」與「遺失的校長愛犬」為主題的密室桌遊課程。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大家激發出無敵的想像力,不但結合了科學、音樂、美術、數學及語文,而且還在現場立刻將空想化為事實,完成兩組完整的密室桌遊,並進行交換解謎大PK~玩到欲罷不能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