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本設計/閱讀教學】
本學期共備工作坊(四場次)第一場次於9月21日 在豐原體育場地下室舉行,上午邀請中教大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李松濤老師為自然領域伙伴增能「科學文本設計/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這塊在以往常被認為是「語文領域」教師該做的事,但「語文領域」教師對於科學文本中的結構或專有名詞不那麼熟悉的情況下,有時又會認為這是「自然科學領域」教師該教的,但自然領域教師在師培階段曾學習文本分析、閱讀策略教學相關課程者相當少,因此「科學閱讀教學」這個領域一直到最近幾年,才由科普傳播、科學新聞,進入到課室中的科學課文閱讀研究。
什麼是科學呢?首先,我們要視科學為一個研究的歷程,是永遠不會停止提問與發現的過程,在這個循環的歷程中,有些暫時性的結論形成一個系統性的知識架構,但並不代表這個知識架構恆久為真,基於此點,教師要反思自己的科學教學歷程中,將「科學」視為什麼來看待?另外,在國中階段學習自然科學的目標,是要培養「人才」(具高深的學養),還是「公民」(具一般性的科學素養),也需要自然領域教師一起思考。
在研究室中的科學家(或稱研究者),每天都可能歷經「想、作、讀、寫」這些過程,哪個過程是最核心的呢?李松濤老師認為是「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科學家建立情境脈絡,刺激思考和論證;所有的探索都奠基於先前的探索,我們得藉由文章的閱讀了解前人的研究與論證過程,作者在寫作時將思想轉化為文字,而讀者又將文字轉化成思想。
至於科學文本的閱讀策略有哪些呢?以下分為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類舉:
一、閱讀前:師生提問;展示物件以引發對話;利用圖形組織;KWL的討論;瀏覽章節名稱、標題、小標、插圖;摘要文本資訊或主張,詢問讀者觀點;建議閱讀目的。
二、閱讀中:猜測後續內容;檢驗自我預測;放聲思考;文本圖像化;要求讀者回答特定資訊;摘錄重點、克漏字活動;連結文本前、後資訊。
三、閱讀後:產出心智圖、概念圖、V圖等作品;回顧閱讀歷程或策略、利用自己的方式摘要文本重點;嘗試跟他人分享或教導他人相關資訊;自我提問;對他人提問。
科學閱讀理解跟「素養」又有何關聯呢?PISA的資料告訴我們,學生要有能力理解、運用與反思書面的文字,以達到自己的目標,發展自己的知識與潛能以便日後進入社會,科學素養的培養,除了動手、動腦,也勢必要運用適當的語言,科學教師除了動手做科學(do science)教學外,訓練學生閱讀、表達科學亦是自然科學教學歷程重要環節。
下午的共備工作坊,專輔先提供了「花生染色疑雲」的文本作為範本(註),引導各組產出自己的文本粗胚,各組集思廣益,發表生動有趣,想知道更多嗎?歡迎參加第二次共備工作坊。
李老師演講增能
專輔說明下午共備流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