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了質量測量與排水法,也學完了密度,該怎麼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呢?在段考的紙筆評量之外,不妨來堂互動實作的多元評量~密度島歷險,讓學生們挑戰三種不同物品的密度測量。
輔導員公開授課日期:2021.10.22(五)
授課教師:忠明高中賴志忠老師
授課單元:密度的多元評量~密度島歷險
說課
在有效的時間安排下,如何開展三種密度測量實驗呢?志忠老師設計成挑戰任務,從解謎到解"密"。
「各位是忠明國派出的勇士,你的任務要到密度島上完成三件任務,島上有忠明特派員會協助你完成任務,第一項任務要測量神秘金屬的密度,第二項任務要測量魔龍蛋的密度,第三項任務要測量能量海綿密度...」神秘金屬?魔龍蛋?能量海綿?這三種物品的名稱吸引學生好奇,也各自有不同難度。
教學目標:
- 學生能夠利用儀器測量物質的質量與體積。
- 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科學概念,計算金屬鐵片、乒乓球和菜瓜布的密度。
- 學生能夠透過討論與反思,降低操作過程的誤差。
志忠老師安排這樣的情境,「每一個關卡都有守護的怪獸,因此每項任務必須要在不同時間內完成密度檢測和紀錄,提早完成可以在忠明特派員同意下提早進入下一關任務,一旦超過時間必須放棄該任務進入下一任務。」
觀課
進入觀課前,再次提醒老師們觀課重點:
- 學生實驗操作技巧與問題解決能力。
- 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過程,討論與分析能力。
- 教學設計流暢性與教師引導是否到位。
活動前,全班事先進行異質性分組,提示學生密度的計算,說明實驗目的為檢測沉體(金屬片)、浮體(乒乓球)及會吸水的菜瓜布密度。「事先讓學生知道要測這些東西會不會破梗?」不會的,"知道"與"做到"之間,還是有著距離,這堂課也是一項多元評量挑戰學生的學習與小組合作!活動重在實驗操作與策略,以及小組的分工合作,以便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讓學生事先預習準備,反而能讓時間作更有效率的應用。
在課程進行中,利用事先錄好的影片來控制實驗的時間流程。老師不用一直教一直給,而是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發下任務讓學生們分組完成。
實驗桌上,各組已預先準備器材。(魔龍蛋與能量海綿,則在時間到或提早完成任務後發放),使用的器材:量筒*1 燒杯500ml*1 透明膠帶*1 雙面膠*1 金屬鐵片*10 乒乓球*1 菜瓜布*1 鑷子*1棉線*1 剪刀*1 塑膠滴管*1
在學生已了解質量與體積的意義與測量方式、實驗器材(電子天平及量筒)如何使用,也了解密度的計算與意義之後,志忠老師利用實境逃脫的情境,讓學生扮演闖關的勇士,以小組方式進行實驗活動檢測不同物質的體積跟密度,並記錄在學習單中。
老師在活動中擔任特派員角色,負責審核學生密度測定的正確性,若第一次就正確可獲得9分牌卡,第二次才正確可獲得6分,第三次才正確可以獲得3分,第四次後則無法得到牌卡。
第一關神秘金屬是金屬華司,屬於沉體。看起來簡單?但,它無法直接放入量筒中喔!
第二關魔龍蛋是乒乓球,浮體。想要以排水法測量出正確體積,就必須透過前一關任務的金屬來幫助下沉。
親自操作過後就知道~要讓乒乓球下沉還不容易,不只是一枚金屬華司墊片,得逐漸加重,直到完全下沉。
第三關的能量海綿就是生活中常見到的菜瓜布,裡頭含有空氣,丟入水中還會吸水,如何正確操作求得體積計算出密度?這絕對是今天課程中的大魔王!
第一階段實驗操作結束。進入第二階段小組發表。完成任務挑戰不是只要數字結果,學生還要能進行小組統整實驗結果,並上台分享策略。因此,過程中需要記錄每個實驗的設計與測量結果。
在十分鐘的計時之下,各組在小白板上寫出實驗結果。小組討論分享不同物質的測量結果,並論述測量方式及減少誤差之策略為何。
上台分享二分鐘,小組成員輪流發表。
最後教師歸納學生分享實驗結果及理由,並統計學生得分並進行獎勵。
牌卡點數總分最高的組別小組成員將可獲得獎賞,若得分相同,以最快完成任務組別獲勝。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觀課老師也擔任評分與回饋各組,給予學生最直接的讚美與鼓勵!
議課
在老師精心的設計下,這堂公開課的主角是學生。
「有注意到第二組比較內向的學生,同學是友善的,」湘柔老師以人文關懷角度出發:「看到老師的班級經營效果,小組成員自己會有團隊默契,小組會相互鼓勵,即使是小組裡有特殊同學,同儕也會護著,不會孤立。」此外,對於學生的表達很驚艷,學生上台發表時也能提到關鍵的排水法等科學名詞等。
「對於學生表達能力印象深刻,」韶鏞主任好奇學生的行為,「印象深刻的分工,實驗時沒參與的,最後會收拾。實驗中在玩的,上台時居然能會報告(反而講最多)。」韶鏞主任也對於課程發展過程則給予建議:「雖然有時間管控,但最後一組的那位男生還沒講完真的有點可惜,如果可以,可以給點彈性。」志忠老師則表示,「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讓每組能夠發表,流程與深度掌控二難。考量活動公平性,所以沒有延長時間,但該位學生最後留下來與老師討論。」
「過程中的音樂維持學生的緊張感,積極主動又有秩序,」玉維老師欣賞課程設計:「每個階段都有得分的目標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抓回來。」也提出建議:三個關卡結束到討論的環節中間要一點冷靜時間。並針對活動過程中的小組討論題出觀察,發現小組裡有些人提出想法甚至已經動手操作了,其他組員是否同意?有些人不是team leader。此外,她也提出能量海綿是否可以剪開這樣有趣的角度。「如果學生提出,可以剪開?」玉維老師問。「當然可以試試!」志忠老師回答。
維倫老師則留在第二組觀察。並提出對課程的自我反思:「若是在操作器材是固定在幾個學生身上,那麼在三輪的實驗操作上,要如何去讓每個人去輪流操作?」這次的活動屬於小組競賽,因此無法讓每位同學輪流操作,但事前有讓學生小組討論分工合作。「以籃球賽來舉例,今天的課程設計重在任務上,因此會出現強者操作或主導,」志忠老師說明,「但在平常,會有其他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操作。」
「教學設計流暢性是沒話講,用時間來分配。有時間壓力下學生也很積極去完成。」斐虹老師停留在第四組的機會最多,分享她看到的三個觀課重點:
- 實驗操作:第四組一直在試,能夠堅持沒有放棄。
- 小組合作學習:普遍都能做到分配工作,例如有人綁線有人膠帶剪刀等。這一堂課的分工合作很充分。
- 討論:學生會著重在核對策略的好或不好。討論與分析同時間進行,分析過程就是一邊再講一邊在講
另外,斐虹老師觀察到學生在前二個任務比較容易,第三個任務比較容易失敗。「有些任務過程中,學生會需要老師提示例如第四組想向特派員求救,建議,可以擺入像密室逃脫的求救(提示卡、求救卡)這個策略,不會讓學生卡關太久。」
「整體用四個字來形容,魚貫有序!」龍卿校長給予正向回饋:「志忠是課程研發行動教師,善用媒體情境吸引學生,立刻讓學生投入,正向呈現應有效果,展現學生素質。下非常多時間,無論是實驗器材、任務教導、學生訓練等,現場的時間掌控完全沒有亂與吵。」也給了建議:「實驗最擔心液體,今天是水~學習單與任務單因為學生太投入而導致弄濕,因此怎樣才能讓學生不弄濕?這點也要考慮!」
除了大家對於課程設計與學生表現給予正面評價之外,志忠老師也滿意這次的學生表現,「可以看得到學生排水法測體積與計算密度操作上做得很好,可見老師教得不錯!」
公開課,對老師而言,是個能趁機邀請大家一同來對課程設計給予專業評鑑,學生表現上也因為被關注所以潛能被激發,「這是霍桑效應,那麼多人在看你,怎麼可以不投入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