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會考試題趨勢及分析、素養導向評量試題
帶隊校長:至善國中趙育興校長
主講:忠明高中賴志忠輔導員
育興校長開場及勉勵:
傳統的教學工具如課本、評量、多練習和實驗依然重要。然而,現在學生可能缺乏自主練習的習慣,且過於重視分數而不願意反覆練習。因此,利用科技輔助學習,例如線上題庫或數位教材,提供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也減輕教師批改負擔。另外,形成性評量很重要,教師可以利用考試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邊考邊學甚至可以獲得成就感。差異化教學也能透過分層設計評量內容來實現。校長也提到學生的學習有『共現性』,如果學生喜歡老師,就會喜歡老師授課的該科目,因為喜歡該科目,學習表現就會比較好,學習表現好又更喜歡這個科目,不斷循環。所以老師不要對分數斤斤計較,學生會更有成就感,學習表現會更好。
志忠主題分享:
1. 會考整體難易度屬於中間偏易,透過難度與鑑別度分析,共50題的自然會考題屬於難題約7題,中間35題,簡易約13題,可見符合難易適中的情況,而且題目也都具有鑑別度。由此可見,這代表老師的教學不需要再去教很深很難的東西。
2. 根據研究統計,自然科成績與國文、數學有顯著相關,所以國文學習與數學學習較佳的同學,自然成績也會比較好。
3.親子天下統計十年來的會考題目,題目是越來越簡單的,所以5A的人數越來越多,5C的人數越來越少
4.老師可以自己根據會考每一題的通過率做一個統計圖表,從圖表中可以發現,前10題通過率約0.7以上,接下來會不斷下降,直到第34、35題左右通過率會下降到0.3、0.2左右,後面的題組通過率又再上升。所以可以跟學生說要把握前面難度較低的題目,掌握拿分。
5.會考題多數題目的鑑別度皆在0.4以上,皆屬於優良試題,代表能夠鑑別出程度高與低的學生,因此要告訴學生,不要幻想用猜的可以得高分,還是要有實力才行。
6.會考題的趨勢就是文字多、情境多、實驗變多、圖表多、沒有複雜的計算題,因此要訓練學生解讀圖表以及文字理解的能力,並且需要訓練學生將科學概念應用於生活情境的能力。
7.自然科的特色就是探究與實作,因此實驗題絕對是必考,一定要確實理解實驗中所要呈現的觀念與變因控制。
8. 跨領域、跨章節與跨單元的命題已成為常態,題目可能融入其他學科的概念,不是只有自然會這樣出題,其他各科也是這樣。
9.統計各科會考題字數,數量皆很可觀,考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快速且準確的閱讀理解,提取所需要的資訊,批判思考及邏輯推理的能力,需要靠平時教學時就要訓練。因此老師可以從科普文章、科學新聞中練習出題,讓學生平常就能夠練習習慣這樣的題型。
10.學生在國中學習的這三年中,老師可以和國文科老師合作,推廣科普閱讀,各家書商也都有提供素養命題的科普閱讀題,也能跟業務索取這些資源,可以在彈性課程中多練習,或是當成寒暑假的作業讓學生完成。
11.自然科學習中含有各種專有名詞,每一個專有名詞的概念都要很清楚,才能把握基礎題。
12.由於會考是從題庫中取材,教師也可以主動參與會考的命題工作,看心測中心會採用哪些題型,就更能深入地了解命題趨勢。
13.自然科會考會融入的議題大多與環境保育與能源為主。
交流時間:
淑娟輔導員:最近生物進度正在上遺傳,遺傳題目很適合訓練學生閱讀理解,因為遺傳的題目可能會告訴你顯隱性的特徵,或是遺傳實驗的結果,甚至會有族譜圖或是實驗統計表格的呈現,每一題都需要從文字或圖表中提取訊息才能回答,也因此題目都很長,很適合用來告訴學生要有耐心讀題,且從文字圖表中找出線索,題目都不難,找出線索就能輕易答題。
志忠輔導員:翰林有出閱讀時事與閱讀科普,有理化、地科篇,老師可以從現有的資源中挑選你要的文章與題目,讓學生一週寫一篇。因此可以跟出版社索取這些資源,讓學生多練習。
東勢國中羅校長:雖然我不是自然科老師,但我在後面學習也學到很多。
東勢國中理化老師提問:素養題文字太多、圖表很多,如果關鍵字有粗體表示,可能有利學生閱讀。請問出題時大家會用粗體字呈現關鍵字嗎?
志忠輔導員回覆:出題時一般只有反向題,何者錯誤才會有粗體字題式。但在平常教學時可以利用讀課文抓關鍵字練習,讓學生熟悉閱讀與迅速抓出重點。會考是最後的總結性評量,當然要靠平常的累積與練習,才能夠在最後有良好的表現,因此要將這些我們需要學生學會的閱讀理解策略、圖表分析解讀,都要分散在平常的教學中,才能有充分的準備面對會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