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簡單介紹常見生成式AI的種類與應用方式, 生成式AI發展快速,諸如OpenAI的chatGPT、微軟的Copilot、Google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以及教育部的因材網e度,都是目前常見的生成式AI。目前除了教育部的e度以外,都有年齡限制,需要13歲以上才能使用,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使用生成式AI時,儘量使用教育部的e度較佳。而且除了e度的對話紀錄老師可以看得到以外,其他的生成式AI對話紀錄只有學生本人可以查看,容易發生危險。
教育部的e度是用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法來給學生對答,不是直接給學生答案,另外e度的種類也有分成通用型、學科領域e度、自然探究精靈、寫作精靈、樂學精靈、文思精靈等。
1. 通用型e度:不限時間不限科目都可以詢問。
2. 學科領域e度:只回應該節點的問題,超出範圍無法回答。
3. 自然探究精靈:類似自然老師的助教角色,沒有限定節點。
4. 寫作精靈:幫助學生擬定寫作架構,聚焦段落目標,寫文章。
5. 樂學精靈: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幫助學生理解。
6. 文思精靈:詢問問題後,會生成一篇長文,幫助學生透過閱讀理解,了解科學概念。
老師教學時可以透過學科領域e度幫助學生自學,可使用自然探究精靈來幫助學生組內共學及組間互學。可以減輕老師在分組活動時分身乏術的問題,e度就是每一組的小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聚焦科學問題、引導數據分析、了解數據趨勢、提供參考資料與報告鷹架、收斂實驗結果。
下午進行工作坊學員教案設計,在教案設計時要聚焦在e度或是生成式AI的使用時機。
第一組:四上2-1認識水生植物,主要藉由學科領域e幫助學生自學
第二組:八上3-1波透過通用型e度或是自然談就精靈提問,幫助學生了解聲波為什麼不能在真空中傳播?以及找出生活中非力學波的應用例子,再利用生成式AI幫忙畫出心智圖。
第三組:五上1-2光的折射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將想法詢問e度,這樣的想法對不對,利用e度聚焦學生的科學概念。
第四組:九上6-3地質事件的發生順序,利用通用型e度理解如何判斷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再利用生成式AI做出的互動遊戲,安排地質事件發生後呈現的結果共學。再用一張生成式AI做出的地層剖面圖進行評量。
第五組:透過概念型探究提問或是操作型探究提問詢問e度,讓學生理解水蒸汽。
第六組:6上2-3颱風與防災,利用e度詢問颱風是否有通過中央山脈,對台灣西海岸造成的影響,來引導防災措施如何準備。
每一組都生成很棒的教案,也都有利用生成式AI來幫助學生學習,在使用e度時,可以用在自學,也可以用在共學與互學。可以用在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概念,可也可以用在幫助學生釐清自己的思考歷程。可以用於概念型探究也能用於操作型探究,也可以用在不易觀察的大尺度探究上。
最後講師也提醒,不是每一個單元都要用生成式AI,如果不用生成式AI就能夠上好,為何要使用。但有些單元使用生成式AI,不但可以節省上課操作時間,又能幫助到學快速理解,這樣使用生成式AI才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