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單元是上學期的課程,本學期的課程已經結束,所以學生已經學過了,就當成是複習。而且太陽軌跡在會考中是每年都考的概念,而且概念較抽象,溱岳老師透過教具實作,讓學生了解太陽軌跡、四季、太陽方位、日升日落時間、正午影長以及白天時長的差異。
觀課對象:九年級常態班25名學生
1. 在原班教室進行授課,學生4~5人一組,隨機分組。
2. 先利用電子書中的影片連結觀看四季影片引起動機。看完影片後說明小組競賽規則與獎勵,並利用影片中的內容提問,:影片中有一個錯誤,請說明錯誤的地方是什麼?(夏至日期錯誤)。影片中有提到一個科學家,叫什麼名字?(克卜勒)
3. 電子書連結第二部影片:太陽軌跡與四季。
4. 發下小地球儀模型、支架及紅、藍、黑三種顏色的簽字筆。
5. 請同學將小地球儀模型放入支架,並利用紅色筆畫出北回歸線、藍色筆畫出南回歸線、黑色筆畫出赤道,完成的組別舉手讓老師檢查,可以加分。
6. 說明以地球為本位,觀測到的太陽軌跡,只會在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中來回移動。
7. 發下天球模型,請同學將小地球儀放在支架上躺平,將天球模型北邊朝前,對應小地球儀,用三色筆畫出夏至、春秋分、冬至等太陽軌跡,畫完組別舉手,請老師檢查與加分。
8. 發下麻繩,請小組測量剛剛在天球上畫出來的線條,以春秋分為標準,夏至的太陽軌跡長度與冬至的太陽軌跡長度有何差異?
9. 回扣學習單回答四季、太陽方位、日升日落時間、正午影長以及白天時長的差異。
10. 發下歷屆會考與太陽軌跡相關的題目,請同學快速作答,老師快速檢討。
議課:
1. 大德國中黃梅真主任:班上的同學每一位都很投入,老師使用地球儀、天球、簡報與動畫的帶動,讓孩子很清楚的知道地球儀與天球上面畫四季,每一位學生的學得很起勁。因為我以前國中都在打球,所以這裡我都不懂,但在這堂課,我都有聽懂是很有趣的一堂課。
2. 四箴國中黃家琪組長:透過這個教具的操作幫學生去理解抽象概念,溱岳老師開發出這個教具真的很厲害,一個老師光是將書本教好就已經很困難了,溱岳老師還撥其他時間去做研發教具我覺得是一個典範。再來這一堂課的教學策略是很多元的,轉換也非常的順暢,從影片、問答、模型操作,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帶學習單的問答跟會考題的演練,老師與學生互動都很很很溫暖融洽。學生參與度很高幾乎百分之百參與。可以調整或改變的部分,就是後面那個會考題的部分其實我覺得可以當回家作業,可以印一人一份而不是一組一份,針對這個部分去做複習跟跟練習。第二個就是第二組的同學把天球畫錯了,簽字筆擦不掉,老師可以提供新的讓他們重畫,因為他們一旦畫錯之後就不容易跟上,參與度就不高。最後測量日間長度,可以直接給他們皮尺,這樣就可以直接測量出長度。
3. 大華國中許淑娟老師:這個班真的很乖巧,每一位學生都安靜等老師來,每一個任務都認真投入。溱岳老師利用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難懂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課程中利用多種不同教材,包含影片、提問、教具實作、學習單、會考題等,讓學生不斷複習,讓概念精熟,在當中的教材轉換過程也很流暢。需要改進的部分,第一:看影片前,老師先跟說明我要你們看什麼?我會問你問題,讓學生能夠知道他們需要注意什麼?第二:加分的部分,可以具象化。老師將加分寫在自己的小本本裡,雖有說明哪些組別表現較好,如果有寫在黑板上,就能清楚看到自己需不需要加強或改進。最後,做歷屆會考題已接近下課,或許在前面的實作時間可以稍微調整,就能好好做完會考題。
4. 忠明高中賴志忠老師:感謝各位把我剛我想講的都差不多了,所以我只要局部講一下就好了,所有學生都非常投入,分組討論與實作讓太陽的軌跡運動抽象的概念,透過課程的設計具象化。最後的學習單學習,統整整堂課的學習內容,使得整堂課呈現多元的評量策略。最後會考題出來時,原本師生互動得很好,突然出現會考就有點冷掉,所以剛剛家琪老師提到當回家作業也是不錯的策略,但是時間足夠的話,能夠利用課堂中討論,我覺得也是蠻不錯。
5. 溱岳老師回饋:地科在平常上課時其實這個單元不會花這麼多時間,通常只是帶過而已,今天就是利用課程已經結束,用公開課來複習這個單元,我才能夠利用這些教具來優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