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步步為營:科學方法實驗設計引導

本週科學探究社利用科博館科學學習中心的教案:蜥蜴與象鼻蟲的對決,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實驗設計。科學方法中最困難的就是發現到了問題,也提出假設了,但是操作變因、應變變因,應該如何設計。這份教案深入淺出的介紹了科學家如何設計實驗,並透過學習單中不斷的練習,讓學生熟習變因的選擇。

這次上課有個小插曲,有一位學長一直很熱心,想要回來指導學弟妹,於是就讓學長自我介紹之後,擔任課程助教,但學長知道太多了,一直破老師鋪的梗,最後只好請學長擔任攝影師,旁聽就好。
課程開始前,先讓同學觀看這段影片變色龍變色好快,讓學生從影片中用心觀察,找中影片中可操作的項目(找出操作變因)、可測量的項目(找出應變變因)、以及看完之後有什麼疑惑 
接下來進入教案主題,這份教案是根據科博館的黃文山研究員與台師大林仲平教授,在2014年3月發表在PLOS的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改編的,因為很有趣,所以學生也很感興趣。但並沒有讓學生閱讀論文,而是透過閱讀新聞稿,認識實驗如何進行。

接下來在引導學生找出新聞稿中提到的事件主角:斯文豪氏攀蜥、球背象鼻蟲。發生的地點:蘭嶼、綠島 。觀察到的現象:蜥蜴看到有斑點的象鼻蟲都不理他,但沒斑點的就會攻擊他


再告訴學生這個實驗的假設:斑點是警戒色,去除斑點後,象鼻蟲被捕時的機率會增加。請同學根據假設找出可操作的項目(操作變因):斑點有無。可測量的項目(應變變因):象鼻蟲被捕食的機率。並找出實驗組和對照組是哪一組!在這裡學生很容易認為有斑點的是實驗組,無斑點的是對照組。但此時要告訴學生,遵循假設,假設要探討的是去除斑點後,象鼻蟲被捕匙的機率會增加,那麼無斑點的是實驗組,有斑點的是對照組。找出變因之後,請學生預測實驗結果:如果去除斑紋並不會增加被捕食的機率,則拒絕假設。如果去除斑文後會增加被捕食的機率,則接受假設。




實驗結果最後的確符合假設,去除斑點後被捕食的機率確實提高了!接下來輪到學生自己選一個題目按照科學方法的流程設計實驗:

設計實驗就像是跳房子一樣,一步一步都要走好,步步為營,才能做出有效的實驗結果!



實驗設計真的要好謹慎,考慮要非常周詳。
 操作變因和應變變因也不好找,需要老師釐清!
終於可以了,最後做個簡單整理報告!
最後可愛的小孩利用下課空檔還把象鼻蟲維妙維肖的畫的栩栩如生。希望經過這樣不斷的練習,可以增加學生對於變因的挑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提醒學生,這個實驗團隊所抓的蜥蜴與象鼻蟲,最後都有放回原棲地了,每一個物種的生命都很寶貴,大家都應該要尊重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