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109.5.15團員增能研習活動

【本日上午-團員增能;下午-團務會議】

上午講題--科學探究:從實踐到理論(國家教育研究員陳世文助理研究員)


1.題目本身,很多人會想,不是從理論到實踐嗎,這個題目本身是執行科學探究相關計畫多年,在教師實踐背後的共同看法或共同問題,試圖回到理論層面。

2.邏輯推理的簡要說明(這裡老師放了一個柯文哲A、B稿的影片),讓我們思考這個影片的邏輯,以及詢問:這是不是科學探究?
*下雨(P---地濕(Q),若PQ=若非Q則非P

3.「科學探究」是什麼?科學為什麼「需要探究」?
新課綱為什麼要推動探究與實作?

4.推動發展的軌跡
2015法國科學院院是來臺
2016臺灣4位代表參加法國LAMP基金會科學探究培訓課程以及師培機構參訪
20162017辦理全國科學探究培訓課程(IBSE
2017到法國分享臺灣科學探究評量開發成果
2018臺灣2位代表出席法國培訓課程
2018臺灣辦理全國科學探究培訓課程
2018-2019中學教師科展結合探究與實作計畫
2019法國院士及法國動手做基金會主席來臺

5.實踐:
(1)研習計畫的推動
(2)課程設計與開發
(3)教學知能專業成長

6.實踐一段時間,發現
(1)實踐像是冰上浮出水面可見的部份(科學探究怎麼作)
(2)冰山下(水面下)實踐背後的共同看法或共同問題稱為理論(怎麼作才算有科學探究)
(3)再往下就是本質了(為什麼要科學探究)

7.什麼是科學探究,文獻本身對Inquiry的多種見解跟看法
老師覺得自己在教探究,但是研究者不認同,兩者間為何有差異?

8.NRC1996提出的定義:依證據提出解釋、如同科學家般理解科學概念(兩個層面~學生、科學家)

9.2000NRC提出的定義:Inqui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設計執行調查和理解科學本質的能力(學生層面)
(2)透過科學調查使概念精熟的教學策略(教師層面)
(3)要素:科學性提問、設計執行、講求證據、詮釋、評估、溝通判斷

10.IBSE不只是教學方法(method),更是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我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的本質思考。

11.科學探究的層次(三個重要元素,各有其開放層次的差別)
科學探究的模式則各有異同

12.STEM—狹義跟廣義定義
STEAM—增加Art
STREAM—增加Reading
(當我們看到這些熱門詞之後,心裡的思考是什麼?)
(科學探究跟STEM的異同?或是稱~兩者之間的關係)
*重點在四個學科的統整,下一個問題是,不同課程的統整模式有哪些?如何整合?
IBSE有不同統整模式的課程可供體驗

13.科學探究的問題示例:
(1)撲克牌實際操作
(2)煎蛋餅思考推理(關鍵路徑的分析)

14.科學探究的哲學觀點:
(1)實例:降雨機率的意思?記者對降雨量的認知(這裡有放一個影片呈現錯誤概念)
(2)本體論(ontology)
(3)知識論(epistemology)這個知識為何是可被接受的
*先驗:尚未看到,就知道如何發生(推導、理論科學)
*後驗:不知道答案,要驗證後才知道答案
*理性主義vs實證主義(眼見一定為憑?)
*否證論(實證主義的風險、天下烏鴉真的都一般黑嗎)
*否證論與實證論的論戰
*孔恩的科學革命觀(政黨輪替、地心說跟日心說)
(4)方法論建構知識的方法
80%降雨機率是如何而來的(先驗跟後驗同時)

15. 事實、假說、理論、定律








 團員進行撲克牌探究活動
 團員與講者大合照
 專輔介紹本次評選的簡報內容
本團指導教授為大家勉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