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20241227_輔導員增能研習_趣味科學

 講師:黃家琪老師


      九上的跨課課程中有提到能源的轉換,但此時因為進度的問題,大多不會花太多時間著墨在這裡,但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是無所不在。在108課綱中能源也是議題之一。這次為了準備公開課,除了利用之前夥伴們寫的<無所不在的能源轉換>來當作教材,也順便搜尋了新的能源來源。過去經由能源轉換獲得的能量,能有效運用的比例有限,科學家總是不斷在找新的方法,希望能夠將流失的能量找回來。

      目前電動車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而電動車在發動時可以輸入目的地,並告訴你需不需要充電,或是電力可以用到何時,何時該充電。但是我們都知道發電的原理,上坡時會耗電,但下坡時可以充電。因此真的如AI預測的一樣嗎?透過youtube的影片,我們可以發現,可能真的可行,不一定真的如AI預測一樣。

從高雄上武嶺不充電挑戰

      科技的確越來越發達,大家都希望有乾淨的能源可以使用,也希望能夠在能量不耗損的情況下有最大的能源利用。因此太陽能板如果能夠裝在外太空,理論上比裝在地球上能夠得到更多的能源,但要用什麼方法,將外太空獲得的能源,傳回地球,這又是一個新的考驗。



20241227四箴國中黃家琪老師原校公開課

單元:<跨科>能量與能源-無所不在的能量轉換
說課:

1. 引起動機:利用各式能量轉換的流程圖填空作為常見能量轉換的暖身複習
2. 發展活動:利用padlet安排小組任務,讓小組討論各種能量轉換的過程,並發表在padlet上
3. 綜合活動:以電動車上武嶺的影片,在特定時間觀察電量變化,並討論能量是否能夠回收,再進一步探討動能回收與汽電共生系統
4. 形成性評量:利用拼圖活動整合七種能源相關概念
觀課對象:四箴國中9年級學生,共17人,2名同學請假。人一組
1. 在原班教室授課,學生2-3人一組,併桌共分成七組。
2. 一開始上課時,老師先發下學習單,並請同學完成能量形式填空。各組學生相互小聲討論,一起完成。時間到老師對答案,並說明每一種能量都可以相互轉換發電供人類使用。
3. 請同學掃QRcode進入padlet完成小組任務。完成後上傳,老師立刻檢討,並挑出不夠明確的答案,請小組完成更改再上傳。
4. 播放影片,說明各種能量在轉換時的效率。請同學思考散失在環境中的能量,是否可以再利用,如何利用?如果可以利用,就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5. 播放電動車從高雄上武嶺來回不充電的影片。請同學在特定的時間點,紀錄電動車的電量。討論電動車的動能回收系統,並說明目前正在發展的汽電共生系統。
6. 發下拼圖,請同學完成七種能量相關概念的拼圖。
7. 說明線上作業,請同學觀看泛科學的太空發電影片,思考在外太空放太陽能板,直接在太空發電完成再送回地球的發電形式。思考如果你是政府官員,你會不會決策使用這種發電方式,理由是什麼?
利用padlet發布任務與整理學生的回答

能源拼圖
議課:
梧棲國中湘柔老師:
1. 課程亮點:非常開心看到家琪老師落實輔導團寫的素養導向示例教案,而且發揮的很好。老師注重每一個細節,每一點都有確認學生是否有學到,非常細心。每一次問問題,都會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思考,不疾不徐地掌握上課進度,不斷確認與停頓,學生不懂,就溫柔解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
2. 觀察者省思與建議:光合作用是生質能還是化學能?家琪老師回答,生質能是化學能的一種。建議第七組因有三個人,他們在最右邊的最後一組,建議能夠將組別換到中間,學生比較能夠跟上老師的課程進度,有問題也比較能夠照顧到。
漢口國中溱岳老師:
1. 課程亮點:引起動機的能量填空有達到複習效果。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良好,且使用padlet可以即時回饋。在觀看電動車影片時,老師有事先提醒需注意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注意觀察電動車的電量變化。說明汽電共生讓學生了解未來的能源應用趨勢。
2. 觀察者省思與建議:能源效率可以稍微提一下就好,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讓後面的拼圖活動能夠有較充裕的時間完成。
大華國中淑娟老師:
1. 課程亮點:整堂課非常流暢,老師不顯緊張,對學生非常有耐心,學生常規秩序良好,按部就班,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學習,一點一點學好。電動車的動能回收影片,非常適切的讓學生觀察到,原來流失的能源,是可以回收再使用的。進而在介紹發展中的汽電共生系統如何運用,能源政策越來越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進步。最後雖然已經下課,但老師的線上作業除了告訴學生新的能源技術之外,也讓學生思考一個政策的用與不用需要考量哪些條件,非常有素養。
2. 觀察者省思與建議:利用padlet給小組題目,每組不同,老師只有幫學生看是否對錯,並幫忙糾錯,流於教師講述,沒有讓小組相互觀摩。若能有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說明答案為何是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想法與盲點,也能讓同學間觀摩不同題目的能量轉換方式。拼圖活動發下時,已屆下課時間,學生雖然很有興趣,但是不清楚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雖然老師有說,但是不夠明確,一開始讓學生摸不著頭緒,老師需要更明確的任務說明。
四箴國中校內老師1:
1. 課程亮點:電力回收系統非常有趣,很吸引學生
2. 觀察者省思與建議:課程非常有趣,但時間不足。建議可以拆成兩節課,第一節課能量形式填空+能量拼圖,第二節課能源效率、電力回收+汽電共生,這樣比較充裕。
四箴國中校內老師2:
1. 課程亮點:我們有一起共備,可以感受到家琪老師非常用心的準備。
2. 觀察者省思與建議:電動車的影片非常有趣,非常期待老師完整播放,讓我們在時間點到時紀錄電量,而不是老師拉影片到特定時間,直接定點讓我們記錄。
家琪老師回饋:
1. 因為已經期末,有進度壓力,其實沒有時間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上這部分,我自己也知道,活動太多,導致無法玩拼圖。
2. 去年讓學生玩拼圖時,因為在實驗室,是用大桌子,可以讓學生完成七種,時間也較充裕。但今天在原班教室,學生兩人一組,兩張桌子併在一起,沒有足夠的空間,所以只有讓他們完成兩種,但他們忘記題目就在紙袋上,才會手忙腳亂。而且我也沒時間幫他們先挑出來,才會桌上滿滿的拼圖碎片。

素養導向示例: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0f6d3_OIR3vWE9xLuZ26uDh4KB7HmDla

議課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20241220_輔導員增能研習_美感自然

講師:大華國中許淑娟

氰版攝影(Cyanotype) 又稱為藍曬法,是一種以紫外線感光的印樣過程,由英國科學家約翰·赫歇爾爵士(Sir John Herschel)發明。

後來約翰·赫歇爾爵士的好友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 特金斯(Anna Atkins)利用藍曬法製作藻類的印樣標本圖像,在 1843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攝影 書《英國海藻攝影:藍曬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出版攝影書的女性攝影師。

淑娟老師已事先做好相紙,大家只要將植物擺上去,然後曬太陽,在水洗將多餘感光夜洗去晾乾,就可以得到一張藍白分明的美麗明信片。接下來老師進入進階課程,透過時間差將植物分層置放,計算時間將一部分的植物先取下,剩下的繼續再曬一下,做出有漸層效果的作品,真的令人感到驚艷。

擺上已乾燥的壓花植物

太陽正好剛好可以曬圖

將多餘的感光夜洗去

晾乾

透過時間控制產生有漸層效果並具有美感的藍曬圖


20241220梧棲國中梁湘柔老師原校公開課

 單元:內分泌系統-探就性腺的奧秘

說課:
1. 引起動機:觀察四張圖片,讓學生分辨男性或女性,並請學生說明覺得是男生或女生的理由。並提供第二性徵的的字卡,請學生貼在男性或女性的學習單上。
2. 發展活動:利用表格說明貝特霍得的實驗,請學生思考影響公雞雞冠的發育因素,並探究性腺的功能。
3. 綜合活動:播放林郁婷的影片,討論性別認同的爭議。
4. 形成性評量:利用wordwall複習內分泌系統的功能與相關疾病。
觀課對象:梧棲國中七年級學生
1. 在生物實驗室中上課,以分組方式入座,共分五組,每組學生約5~6人。預備鐘響時學生便依序入座,副班長交代有3名同學較晚進教室。老師請組長拿平板,並先將平板放置於一旁。
2. 學生觀看投影片上四張圖片,請學生分辨男生或女生。老師請學生舉手發表。學生看完照片後都說是男生,因為有鬍子、喉結等男性第二性徵。老師發下男生及女生第二性徵字卡,給學生剪貼在學習單上。老師公布四張圖片答案,結果都是女生,所以老師進一步提問:所以這些人做了什麼事?引發學生思考!
3. 開始說明貝特霍得的實驗,透過實驗設計探究出睪丸的有無,影響公雞第二性徵的發育,以及睪丸產生的物質是經由血液運輸,進而影響第二性徵的表現。
4. 播放林郁婷爭議性影片,引發學生對於性別認同的討論。老師在學生討論後下一段結語:激素或續塑造身體,但我們的選擇與理解才真正定義了我們是誰。
5. 請同學們掃qrcode完成wordwall評量。


議課:
漢口國中林溱岳老師:
這門課有趣且設計良好,教學脈絡清晰,從動機、基礎概念到探究實驗,最後回到課本統整並以即時評量作評估。 最後評量時,學生進度不同,稍微混亂。 建議在實驗環節可以設計更能促進學生思考和參與的方式,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思考。
大道國中李祥菁老師:
這堂課層次脈絡清楚,當中設計的活動與實驗都很有趣,很吸引學生,導致學生上課非常專注。建議在講解貝特霍德的實驗時,能夠回歸到課本中,而不是只有老師一直講,導致這段時間比較沉悶一點。可以解說完實驗設計後,就請學生發表結論,老師再釐清學生的看法以及澄清重點結論。
大華國中許淑娟老師
兩位老師已經說得很多了,我也很喜歡這堂課,尤其是活動一四張圖片引起學生好奇,且在公布答案時引發學生衝擊。最後在林郁婷的影片中又再回扣到一開始的圖片。再次引發性別到底是如何定義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老師再下結論性別在於個人的選擇以及尊重他人的決定。另外再探究實驗部分,表格已經很清楚呈現實驗設計,老師可以在這個時間,討論變因設計,釐清操縱變因與應變變因之間的關係。
福科國中何莉芳老師
一開始,利用四張圖片讓學生猜測圖片中的人物是男性還是女性,大部分學生依據外貌的性徵做出判斷,但最後的答案卻與學生的判斷不符,讓學生感到好奇,進而引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從動機理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對青春期學生而言,性別話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同樣,這也是一堂讓觀課的理化老師都感到有趣的課程。
這堂課的核心內容是探討「性別決定」的過程,除了性腺之外,還有那些看不見但卻深刻影響我們性別認同的因素。
接著,老師介紹了公雞實驗的內容,沒有直接播放LIS影片。但透過湘柔老師生動的故事講解,學生們依然能夠充分理解實驗的過程和意義。學習單上附有圖片,老師的解說非常清晰,課程時間安排也恰到好處。
此外,我們注意到這堂課的數位工具使用非常具有計劃性。與傳統雙語課程或數位課程不同的是,這堂課在結尾時才使用平板進行形成性評量。
學生操作平板並回答wordwall題目,湘柔老師巡視各組間,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感到沒有壓力舒適。如果學生需要參考課本,老師會鼓勵他們翻閱,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更加放鬆。
同樣,湘柔老師在雙語教學方面也非常靈活,雖然課程以英語開始,並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但老師會告訴學生「沒關係,可以用中文」,這樣的做法讓學生感到更有信心,也促進了更多同學參與討論。
在這堂課中,湘柔老師巧妙地將性別議題融入生物學科目,透過介紹奧運拳擊選手林鈺婷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跨性別、變性以及性別不平等的問題。這樣的課程設計促進了學生對生物課程的理解,還引發了他們對性別平等和多元包容的深刻思考。
我還注意到,這堂課的氛圍非常溫和且有序。學生們表現出高度的專注與投入,課堂中沒有過多的吵鬧聲。這種和諧的氛圍與老師的課堂經營密不可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了多重層次的「安心感」,首先是雙語教學中的安心感,接著是對多元文化與性別理解的包容,最後是學習中的安心感,尤其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鼓勵他們可以翻閱課本以尋找答案,這樣的支持讓學生在面對挑戰時不會感到焦慮。
我還想提一個細節:湘柔老師設計了一個手工剪紙的活動,讓學生製作與性別特徵相關的圖示,並將其貼在學習單上。起初,我對這個活動感到疑惑,覺得為什麼不直接使用數位工具,讓學生拖曳或勾選選項即可?但我後來理解到,這樣的紙本活動對學生而言是一次有形的學習歷程,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思考,也能成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檔案資料。與數位工具相比,紙本學習單讓學生更能夠留下一個實際的學習紀錄,這也讓我重新反思了數位與紙本學習材料的搭配應用。
對我而言,這堂課不僅是一次生物學習的觀察,更是一堂關於如何將包容與尊重融入教學的示範課。課堂的設計、老師的教學策略,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都讓我深刻感受到湘柔老師展現的「溫柔與堅定」。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20241206_B4數位教學工作坊-數位融入理化課堂

由忠明高中賴志忠老師主講,分享了數位資訊如何融入理化科教學的實務經驗。
講師自我介紹
志忠老師說雖然自己並非資訊專長,但以自然科老師的身分親自實踐,並帶來了許多關於AI軟體(如Copilot、ChatGPT、SUNO…等)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並探討了他如何使用這些工具輔助教學與幫助學生學習。
重點分享包括:
1.AI軟體如何協助教師減輕備課負擔,設計多元的學習材料。
2.如何應用AI進行個別化學習,並引導學生進行有深度的探究。
3.使用數位資源(如CWISE 、Phet和Cocsi)來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並創造互動學習的機會。
志忠老師強調,AI教育的核心不在於認識工具本身,而是理解AI在教學中的角色,如何幫助老師減少工作負擔,同時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他也提出了對學生依賴AI的潛在挑戰,並建議我們持續進修,學習如何善用這些工具,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

大家將成果分享在Padlet 交流,學員老師們也在志忠老師引導下,進一步反思如何在課堂上運用AI提升學習效果,並保持教師專業的成長。 

利用padlet與學員交流


AI結合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