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大家提出的問題及大家與我的分享
- 安全:在人力許可下要盡量安排。以爬山來說,要有帶領及押後的老師及幾位協助處理臨時狀況的家長或老師。急救箱一定要帶,護士如果可以隨隊就更好了。另外訓練同學互助也是很重要的事。
- 時間:我是利用六日爬郊山,雪山則是用會考結束後的四五六 三日。也曾利用一天爬合歡北峰,把課調一調集中在同一天,就出發了。
- 解說能力:其實我覺得現在學校已經太多知識性的內容,我覺得小孩缺的其實更多的是:感受。如果單純的定位在陪學生去體驗大自然,或許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給自己。另外也覺得在爬山中,孩子的耐力持續變強,自理能力也提升了,更不用說在資源缺乏的山中,連水都是異常珍貴的,更能體會人真正所需的其實沒那麼多。學到的真的是很多面向。
- 成員來源:可由導師班開始,或者是用社團、科展的模式,找到想爬山或戶外教學的人員。
- 經費:由學生分攤,或申請經費,似乎教育部有專案支持。我自己的雪山之旅則是有熱心家長去向企業募集爬山基金(協助中低收入戶參加),結果平均下來的費用大幅降低。
- 教材:如果可以結合科展或童軍活動,持續的推展似乎是可行的方案。另外針對每個地點的特性,也可以發展相關教材,歷史、人文、地科、理化都可以結合進去。
- 地點:或許先從附近的小山或郊山開始。
- 成效:有老師在問,不知效果如何?我自己覺得,有效,這是從孩子的回饋中可以得到的感想。另外我也覺得許多影響不是短期看得出來,有些需要許多年後才知道他的後座力。我的一位學生因戶外教學而參加他們高中的天文社,不知這算不算是一種成效?
- 困境:萬事起頭難,現在的戶外教學流於較淺層的參觀或外包給旅行社的模式,雖然較輕鬆安全,但學生的收穫似乎較有限,如果老師願意做些改變,或許較辛苦,但學生收穫可能更大。也或許野心不要那麼大,從一天的戶外活動做起,累積足夠的人與經驗,或許可以開創出一條教育的新路出來。
現在的課程設計,其實都過於靜態,對男孩來說都不夠動態也不易消耗他們過多的體能。另外,學習也過於智育,而少了德體群美等四育,戶外教學或許是一條可以努力的方向。新竹光武國中推展溯溪、登山、騎腳踏車 的戶外課程,成效良好。
曾遇過一位第一屆戶外課程的光武畢業生(一起爬山),聽他說因為很過動,小學常跟外面的混混一起玩,後來因為光武國中有戶外活動的課程,逐漸地就拉回正軌,也無形當中訓練了互助合作領導等各項能力,現在已從台大畢業。
更聽說他們六七位老師就帶著一百多位學生(法拉第少年),騎腳踏車環島並至偏鄉教學(國中教國小),真是令人佩服,雖然知道這是他們經過長期耕耘,集合一群有理想的老師並從國一就培訓,師生都花許多時間、精力才能有這麼豐碩的成果。但還是心生嚮往之,希望能有機會也能帶給自己學生這麼豐富的教育內涵。
By 四育國中 陳旭暉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