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課程與教育部潔能系統整合與人才培育中小學校推動計畫的合作專案,為執行計畫做課程設計所做的公開課。課程主題為用力發電,配合九年級理化教學單元能量轉換。今天的授課老師是忠明高中賴志忠老師,觀課的成員有:清海國中賴勝豐校長、逢甲大學呂晃志教授、專任輔導員蘇斐虹老師、兼任輔導員何莉芳、鍾昌宏、李祥菁及許淑娟老師。
一早由領召校長霧峰國中謝隆卿校長主持後便開始說課,志忠老師已事先告知學生有這個活動,希望同學先自備環保材料(寶特瓶或其他飲料瓶)當作風車座,並且也事先將學生兩人一組做好分組,課程時會讓學生利用抽神秘任務的方式,分配探討風車轉動的變因,也已經根據神秘任務的編號事先準備好材料包,以節省操作時間。希望觀課的老師可以觀察學生是否能夠設計風車、操作風車實驗並且能夠討論不同的變因對風車轉動的影響。
課程結束後每位觀課老師都給志忠一些建議:
莉芳老師:志忠利用抽任務卡形成神秘感,再利用材料包讓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情況,原本認為學生可能會做不完,但沒想到後來大約有八成的學生都有完成,座位的安排很方便老師走動、巡視及隨時指導,整個活動很有效率,說明任務有效率、發派任務有效率、結尾總結也有效率。
淑娟老師:志忠希望觀課老師可以觀察學生是否有設計風車,但是因為任務發配雖是隨機的但是由老師決定好的,材料包也是老師準備好的,所以學生只要根據任務單,並且由材料包中拿材料製作就好了,比較看不到設計的元素,雖然知道是為了節省時間,但若是材料的選擇可以讓學生挑選,或許設計的成分就會比較高,不過就會比較花時間。而製作風車的部分大部分同學都有完成且有做風車轉動測試,完成率達八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最後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並沒有看到同學有根據實驗結果做討論,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另外其實這個實驗設計有很多變因,我有觀察到風車葉柄的長度材料包是給細的冰棒棍和粗的冰棒棍,這樣是不是就會增加一個重量的變因,可能還要再思考一下。
斐虹老師:覺得這堂課非常好玩,連觀課的老師都好想要一起玩,當看到風車轉動時非常興奮,而且整堂課非常流暢,毫無冷場。但是變因的設計是否可以更開放,而不是由老師的任務卡決定,可以思考一下。
祥菁老師:雖然大家都認為設計以及討論的元素比較少,但是其實當同學拿到材料包時,除了少數的組別是兩個人各做各的之外,大多數的組別都會討論風車要如何製作,才能達到任務卡的要求,這樣就是設計了,而且也有討論。雖然不是討論實驗結果。另外變因的部分,因為光是同學帶來的瓶子就是不同的,有的帶寶特瓶有的帶牛奶瓶有的帶果汁瓶,這樣就會有影響了,還有測量的部分其實也要固定高度,可以放一張長桌,並在長桌上黏皮尺,就能夠較客觀的測量。
昌宏老師:大家雖然對志忠的收尾讚譽有加,但若這堂課不是公開課的話,還需要做結尾嗎,還是就讓學生停在實驗記錄,下次再做結果與討論呢?因為這堂課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在結果的討論,但今天因為公開課需要走完流程,匆促的結尾感到有點可惜。
勝豐校長:這樣的實作課其實應該要至少花三節課才能有較好的引導、充裕時間的實驗探究以及結果討論。不過今天志忠講解得很清楚,引導也很完善,但還是期待下節課能夠完成討論。
晃志教授:其實這樣的課最好還是要分兩堂課來完成比較完整,小組合作兩人太少,還是要3人比較好,要不然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而一個人就更難了。至於扇葉柄長度的部分建議用同一種冰棒棍,要黏長一點或是短一點就能控制,也不會多一項變因。有發現學生都喜歡將扇葉數量做很多,但葉片做越多,就越花時間,實際上的風車都以三片為主,應該以三為基礎,再慢慢加上去。因為風車的演變就是這樣的,從一片、二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這樣加上去,後來發現三片以上效率都相同,就不需要這麼多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