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導覽員
導覽紀錄:
#恆春半島:地質演變與化石寶庫
恆春半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地質歷史,被譽為台灣三大化石寶庫之一,另外兩處為澎湖與台南左鎮。恆春是台灣島上最晚被推升上來的區域,其地質面貌類似台灣島「出生」時的狀態。例如,恆春西台地的地質主要由石灰岩構成。這些地層證據顯示,在被推擠上來之後,該地區還經歷了冰河時期導致的海水水位高低變化(冰期下降,冰間期上升)。
#透過不同石灰岩層中所含的化石,科學家可以識別出古代的棲息環境。右側的石灰岩層含有貝殼碎屑和浮游生物(如有孔蟲),中間的石灰岩含有珊瑚化石,左側則含有藻類。這些化石證明恆春擁有包含陸生與海洋生物的豐富生態系統。
恆春地區的化石種類繁多,極具研究價值:
1. 甲殼類化石: 螃蟹化石常形成圓球狀的**「結核化石」,這是由於其碳酸鈣骨骼與周圍礦物質發生反應,將泥沙膠結包覆起來,使化石保存完整。不同種類(如長手龍背蟹、紅斑斗蟹)顯示牠們分佈在深淺不一的海域。
2. 古代猛獸: 在墾丁的石牌洞穴中,研究人員找到了未完全石化的花豹牙齒、老虎牙齒,以及鹿角化石。同時,也曾發現屬於猛獁象(猛相)的臼齒化石,這些大型肉食動物的存在暗示了當時豐富的植食性動物群。
3. 稀有軟體動物: 曾發現極為完整的香螺化石,其脆弱的殼頂完好無損,甚至包裹了一隻寄居蟹,推測是因快速掩埋才得以完整保存。
2022年在恆春頭溝發現的鯨魚化石是一重大事件。最初由業餘化石獵人方塊書找到零星骨骼,隨後科博館團隊與國際學者合作展開挖掘。鯨魚骨骼的蜂窩狀/棉狀組織是判斷為鯨豚骨骼的重要特徵。
• 物種鑑定: 雖然未找到耳骨(鯨豚物種鑑定的關鍵),但團隊最終透過肩胛骨的特徵,確認這隻鯨魚是灰鯨。現代灰鯨通常棲息於寒冷水域,為何牠會出現在數萬年前的台灣,仍待後續研究釐清。
• 年代與埋藏: 該化石的年代被初步推斷約在 114,000至83,000年前。由於恆春地區埋藏環境惡劣潮濕,放射性元素定年法不準確,故科學家主要仰賴極微小的超微化石(如浮游有孔蟲或放射蟲)來確定年代範圍。
• 高完整度之謎: 這隻灰鯨的骨骼完整度極高(約70%)。研究推測,牠很可能是因擱淺在古代的潟湖中,並被上游快速沖刷下來的泥沙迅速掩埋,才得以形成如此完整的化石,而非常見的「鯨落」型態。
• 挖掘與保存: 挖掘過程極度艱難,化石因乾濕循環而極為脆弱破碎,團隊必須使用烤肉用的鋁箔紙包覆多層,並打上石膏固定,再用人力將重達數百公斤的大型化石搬運出來。
台灣史前人類(約2000年前的鐵器時代)在遺址中發現的鯨豚骨骼顯示,他們可能撿拾擱淺的鯨魚或海豚,利用其肉類或骨骼製作工具。到了日治時期,恆春南灣(舊稱大板埒)曾是日本重要的捕鯨據點,留下了詳細的捕鯨記錄與規範。
在博物館的收藏方面,科博館第一件鯨豚標本(大村鯨,1980年代入館)反映了早期標本處理技術的不足,其骨骼富含油脂,至今仍持續「出油」,顯示博物館的專業發展是逐步累積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