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海洋保育與AI辨識應用


講師: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 林圻鴻教授
地點: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AI能守護海洋嗎AI是讓電腦模仿人類學習與判斷的技術,本身並沒有「主觀意圖」,他的行為取決於人類給定的目標與資料訓練方向。

台灣海洋多樣性與與保育現況
台灣位於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的的交匯處,地質與海洋地形包括淺海大陸棚、陡峭海涯、深海溝海底海脊;棲地類型有珊瑚礁、藻礁、紅樹林、潟湖、沙泥底、沿岸、深海平原、海山等極度多樣,導致台灣海域海洋物種極為豐富,全世界有九十多種鯨豚,台灣就能發現三十多種,因此台灣富有高度的鯨豚的多樣性。
近年來海岸被工業化、港口、填海造陸等人工化導致棲地喪失。雖有劃設海洋保護區,但保護區範圍與生態連結性不足,海洋生物活動範圍大,現有保護區分割,無法完整涵蓋生物需求,使得多樣性也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漁業技術高超,商業捕撈活動旺盛過度捕撈、非法漁法、底拖作業、海水污染、海岸侵蝕等,使得海洋資源自癒能力受到威脅。

白海豚介紹
全世界有四種白海豚,(1)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瀕危等級;(2)印度洋駝海豚Sousa plumbea:分布於印度洋,易危等級;(3)澳大利亞白海豚Sousa sahulensis: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瀕危等級;(4)大西洋駝海豚Sousa teuszii:分布於西非,極危等級。
所有白海豚都棲息在非常靠近海岸邊,因此非常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皆列為受威脅物種。

中華白海豚
台灣西岸可見中華白海豚,以沿岸魚類為主食,尤其喜食石首魚科的魚類,石首魚科包括黃魚、帕頭啊、黃姑魚、紅鼓魚等,也是近海漁業漁民捕捉的經濟魚種,進而與人類發生競爭。又因棲地靠近沿岸,容易受到廢水、空氣、水下噪音污染、離岸風機、港口建設棲地破壞、誤纏漁具等威脅,導致目前數量約只有60隻左右。


AI影像辨識原理
主要為資料搜集-->標注-->訓練-->測試-->應用-->不斷循環。所以資料的搜集還是要靠人工大量餵養,不斷讓AI深度學習建模,之後AI才能根據模型推論進行影像辨識。辨識失敗或無法辨識再做修正,更新模型。

AI辨識應用案例
透過背鰭輪廓與斑紋辨識個體;利用無人機搭載高解析度攝影機或水下攝影機,結合AI影像辨識系統,即時偵測和辨識海域中的鯊魚和魟魚;水下聲學監測結合水聽器演算,對海洋環境長期自動動化監測,可透過聲音做物種識別、估算族群數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也可監測噪音源或是做環境氣候變化音景分析、極端事件預警等研究;AI自動判讀珊瑚健康狀況或海洋垃圾分類。

AI優勢與挑戰
優勢是數度快,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長期監測,全天候執行;大量資料分析,打破系統孤島,安全穩定可控,產生有創造力的應用。挑戰則是可能有資料偏誤、誤判風險、涉及倫理議題。

結語
AI是觀察的放大鏡,不是取代觀察,而是放大人類的視野。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導覽

 

講師:海保中心解說員曹炳智先生
公民科學家計劃助理黃美莉小姐
地點:中台灣還養保育教育中心
導覽紀錄: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隸屬於海洋委員會中海洋保育署,主要關注目標為潔凈海洋、健康棲地及永續資源。台灣目前有四個海保中心,由北到南包括:
  1. 新竹香山濕地海洋保育教育中心:提供專業的濕地生態與海洋保育教育知識,主要目標為濕地的保育。
  2. 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透過展示場域及各種多元豐富的課程活動,向大眾傳遞中臺灣地區「森川里海」的保育知識與理念。另外中部西海岸是白海豚與露脊數海豚的種要棲息環境,強調公民科學家的重要性。
  3. 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位在成功大學的安南校區,原本是鯨豚救援的重要基地,因此展示場以鯨豚救援和解剖研究為主。
  4.  澎湖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原為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以推廣水產養殖為主,並進行海膽、珊瑚礁及硨磲貝等瀕危物種復育工作。
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展場介紹:
  1. 中央懸吊模型:有白海豚幼體與成體模型,以及露脊數海豚的骨架。
  2. 公民科學展示牆:可藉由此季報一季認識一隻白海豚,並呈現觀察到的白海豚與露脊鼠海豚出沒地點及擱淺地點。
  3. 戶外水池:上方懸吊三隻白海豚,以及白海豚食用的魚種,是一個訓練公民科學家辨識海豚特徵的場地。上方露台矮牆,有展示牌介紹辨識的重點,以及每一隻白海豚名稱及海豚食物魚種名稱。
  4. 推廣韌性里海:推廣『森川里海』概念,人在大自然中與森林、河川、海洋共存,守護與尊重環境,才能讓生態環境健康永續
  5. 公民教育:如果遇到鯨豚擱淺,檢查鼻孔確保沒有被塞住,不要立即把鯨豚推回海裡,可以用濕毛巾保持鯨豚生體的濕潤,然後撥打118申請救援。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鯨豚分類認識


講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姚秋如博士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海保中心
講座紀錄:
鯨豚:經歷了5千萬年演化歷史,為了能適應在水中的生活,身體變成流線型的外型、前肢也特化成槳狀胸鰭、後肢退化在體腔內、外生殖器藏在體內、外耳殼消失,都是為了讓他們在水中減少阻力。鼻孔上移至頭頂是為了讓他們在水面上方便換氣。演化到目前世界上有94種,台灣周邊海域就曾出現32種,所以台灣是個鯨豚多樣性極高的絕佳觀測點。

外觀上除了常見的鰓裂以外,可從尾鰭判斷:尾鰭是為了解決呼吸的問題。
魚類尾鰭:垂直
鯨豚尾鰭:平行(往上游到海面呼吸),跟人類不同,小孩出生是尾巴先出來,因為要先學游泳浮到水面才能呼吸第一口空氣。

一、鬚鯨-體型較大,物種多樣性少,四科15種,鼻孔有兩個,沒有牙齒,但上顎有兩片鯨鬚版片,左右各一,像掃把一樣,可將食物過濾出來,把水排掉,屬於濾食性,ex.藍鯨30公尺170公噸。
1.露脊鯨right whale:擁有最長的鯨鬚版片(最長可到4公尺),及幾近體長三分之一的大頭,吃東西方式:打開嘴巴揩油skimmimg,只要張嘴慢游,食物隨著水流進到口腔而被濾食。油脂厚度可到40公分,所以死亡後會浮在水面上,傳統愛斯基摩人將其油脂拿來當潤滑油,將鯨鬚版片(成份為角質),拿來當塑膠澎澎裙的支撐骨架。
2.灰鯨gray whale:全世界只有一種,分布在北太平洋,農夫型,會吃海洋底層土壤中的浮游生物,所以身上會有寄生物附著ex.藤壺,賞鯨活動起始的物種
3.鬚鯨科:具有喉腹摺,鯨吞時一口吞下海水,海水從喉腹摺過濾出來,背鰭小小的,游速快,鯨鬚版片短短的,ex.座頭鯨(大翅鯨),掠食時,會輪流由下往上吐泡泡編織一個暫時的漁網,將沙丁魚群聚在一起,所以會群聚合作覓食。


二、齒鯨-體型較小,但物種多樣性較高,鼻孔只有一個開孔,牙齒很小,掠食性會追捕獵物ex鮭魚、海豹,甚至某些虎鯨愛吃鬚鯨的舌頭,
1.抹香鯨科:雄性體型可長約18公尺,雌性體型約12公尺,一般來說鯨魚出生後會在媽媽身邊待八個月,但抹香鯨可能在媽媽身邊待到十幾歲,姚博士戲稱:媽寶。是潛水高手,舉尾垂直下淺,順便大便排空,棺材頭,鼻孔在側邊,換氣噴氣45度角,只有下顎有牙齒,上顎無功能,喜歡吃頭足類ex.魷魚,用吸的方式進食。
2.小抹香鯨:2.5 or 3.5公尺,個性膽小,受到驚嚇會噴出紅色糞便。
3.喙鯨科:下顎非常發達,雄性下排兩顆牙齒像獠牙,喜歡吃頭足類。
4.海豚科:black fish黑鯨類ex.虎鯨(殺人鯨),因為聰明,最常被人類養在水族館表演。


2K251031_輔導員增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鯨掘特展導覽


講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導覽員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四特展室
導覽紀錄:
#恆春半島:地質演變與化石寶庫
恆春半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地質歷史,被譽為台灣三大化石寶庫之一,另外兩處為澎湖與台南左鎮。恆春是台灣島上最晚被推升上來的區域,其地質面貌類似台灣島「出生」時的狀態。例如,恆春西台地的地質主要由石灰岩構成。這些地層證據顯示,在被推擠上來之後,該地區還經歷了冰河時期導致的海水水位高低變化(冰期下降,冰間期上升)。
#透過不同石灰岩層中所含的化石,科學家可以識別出古代的棲息環境。右側的石灰岩層含有貝殼碎屑和浮游生物(如有孔蟲),中間的石灰岩含有珊瑚化石,左側則含有藻類。這些化石證明恆春擁有包含陸生與海洋生物的豐富生態系統。
恆春地區的化石種類繁多,極具研究價值:
1. 甲殼類化石: 螃蟹化石常形成圓球狀的**「結核化石」,這是由於其碳酸鈣骨骼與周圍礦物質發生反應,將泥沙膠結包覆起來,使化石保存完整。不同種類(如長手龍背蟹、紅斑斗蟹)顯示牠們分佈在深淺不一的海域。
2. 古代猛獸: 在墾丁的石牌洞穴中,研究人員找到了未完全石化的花豹牙齒、老虎牙齒,以及鹿角化石。同時,也曾發現屬於猛獁象(猛相)的臼齒化石,這些大型肉食動物的存在暗示了當時豐富的植食性動物群。
3. 稀有軟體動物: 曾發現極為完整的香螺化石,其脆弱的殼頂完好無損,甚至包裹了一隻寄居蟹,推測是因快速掩埋才得以完整保存。

2022年在恆春頭溝發現的鯨魚化石是一重大事件。最初由業餘化石獵人方塊書找到零星骨骼,隨後科博館團隊與國際學者合作展開挖掘。鯨魚骨骼的蜂窩狀/棉狀組織是判斷為鯨豚骨骼的重要特徵。
• 物種鑑定: 雖然未找到耳骨(鯨豚物種鑑定的關鍵),但團隊最終透過肩胛骨的特徵,確認這隻鯨魚是灰鯨。現代灰鯨通常棲息於寒冷水域,為何牠會出現在數萬年前的台灣,仍待後續研究釐清。
• 年代與埋藏: 該化石的年代被初步推斷約在 114,000至83,000年前。由於恆春地區埋藏環境惡劣潮濕,放射性元素定年法不準確,故科學家主要仰賴極微小的超微化石(如浮游有孔蟲或放射蟲)來確定年代範圍。
• 高完整度之謎: 這隻灰鯨的骨骼完整度極高(約70%)。研究推測,牠很可能是因擱淺在古代的潟湖中,並被上游快速沖刷下來的泥沙迅速掩埋,才得以形成如此完整的化石,而非常見的「鯨落」型態。
• 挖掘與保存: 挖掘過程極度艱難,化石因乾濕循環而極為脆弱破碎,團隊必須使用烤肉用的鋁箔紙包覆多層,並打上石膏固定,再用人力將重達數百公斤的大型化石搬運出來。
台灣史前人類(約2000年前的鐵器時代)在遺址中發現的鯨豚骨骼顯示,他們可能撿拾擱淺的鯨魚或海豚,利用其肉類或骨骼製作工具。到了日治時期,恆春南灣(舊稱大板埒)曾是日本重要的捕鯨據點,留下了詳細的捕鯨記錄與規範。
在博物館的收藏方面,科博館第一件鯨豚標本(大村鯨,1980年代入館)反映了早期標本處理技術的不足,其骨骼富含油脂,至今仍持續「出油」,顯示博物館的專業發展是逐步累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