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 林圻鴻教授
地點:中台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AI能守護海洋嗎?AI是讓電腦模仿人類學習與判斷的技術,本身並沒有「主觀意圖」,他的行為取決於人類給定的目標與資料訓練方向。
台灣海洋多樣性與與保育現況:
台灣位於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的的交匯處,地質與海洋地形包括淺海大陸棚、陡峭海涯、深海溝海底海脊;棲地類型有珊瑚礁、藻礁、紅樹林、潟湖、沙泥底、沿岸、深海平原、海山等極度多樣,導致台灣海域海洋物種極為豐富,全世界有九十多種鯨豚,台灣就能發現三十多種,因此台灣富有高度的鯨豚的多樣性。
近年來海岸被工業化、港口、填海造陸等人工化導致棲地喪失。雖有劃設海洋保護區,但保護區範圍與生態連結性不足,海洋生物活動範圍大,現有保護區分割,無法完整涵蓋生物需求,使得多樣性也面臨許多挑戰。
台灣漁業技術高超,商業捕撈活動旺盛過度捕撈、非法漁法、底拖作業、海水污染、海岸侵蝕等,使得海洋資源自癒能力受到威脅。
白海豚介紹:
全世界有四種白海豚,(1)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瀕危等級;(2)印度洋駝海豚Sousa plumbea:分布於印度洋,易危等級;(3)澳大利亞白海豚Sousa sahulensis: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瀕危等級;(4)大西洋駝海豚Sousa teuszii:分布於西非,極危等級。
所有白海豚都棲息在非常靠近海岸邊,因此非常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皆列為受威脅物種。
中華白海豚:
台灣西岸可見中華白海豚,以沿岸魚類為主食,尤其喜食石首魚科的魚類,石首魚科包括黃魚、帕頭啊、黃姑魚、紅鼓魚等,也是近海漁業漁民捕捉的經濟魚種,進而與人類發生競爭。又因棲地靠近沿岸,容易受到廢水、空氣、水下噪音污染、離岸風機、港口建設棲地破壞、誤纏漁具等威脅,導致目前數量約只有60隻左右。
主要為資料搜集-->標注-->訓練-->測試-->應用-->不斷循環。所以資料的搜集還是要靠人工大量餵養,不斷讓AI深度學習建模,之後AI才能根據模型推論進行影像辨識。辨識失敗或無法辨識再做修正,更新模型。
AI辨識應用案例:
透過背鰭輪廓與斑紋辨識個體;利用無人機搭載高解析度攝影機或水下攝影機,結合AI影像辨識系統,即時偵測和辨識海域中的鯊魚和魟魚;水下聲學監測結合水聽器演算,對海洋環境長期自動動化監測,可透過聲音做物種識別、估算族群數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也可監測噪音源或是做環境氣候變化音景分析、極端事件預警等研究;AI自動判讀珊瑚健康狀況或海洋垃圾分類。
優勢是數度快,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長期監測,全天候執行;大量資料分析,打破系統孤島,安全穩定可控,產生有創造力的應用。挑戰則是可能有資料偏誤、誤判風險、涉及倫理議題。
結語:
AI是觀察的放大鏡,不是取代觀察,而是放大人類的視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