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領召會議由藍偉瑩老師主講素養導向提問設計,西苑高中賴怡旬老師擔任協作員,感謝老師帶來精彩的分享!
1.提問的目的是什麼?老師什麼情況下會提問?
問題是課堂上隨機發生的?還是經過設計的?還是兩者都有?
2.老師提問有一個普遍性的目的:「確認學生現在的狀態在哪裡」,不過這樣的提問顯然是以老師講述的主線鋪陳為主(確定學生現在在不在!),所以,我們應該不會把所有用於提問的時間都花在確認,否則我們只是單純講述。
p.s.而且確認性的問題,有時候反而充滿不確定性。
3.提問設計要「引起學生最大程度思考」(白話:我是學生,我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2)承上,讓學生有好奇或困惑(並不單純指情感上、社會上的好奇心,而是「認知上的好奇心」,這個「不清楚」,可以成為課程設計的開始,也是學生學習的開始。
a.如果一件事要解釋的通,你心中的模型是什麼,要怎麼解釋的通?(建模)怎麼跟別人說明這個模型?(測試模型的解釋力)
b.歸納大量的例子,說明原理原則。
p.s.小組討論、跟別人溝通…,「說」出來可以整理思緒,也看見自己跟別人邏輯不同的地方,練習聆聽與說服。
4.承上,當他開始想了解,想探索和得到結論,試著用日常生活用語說出科學的想法,老師在學生經歷這樣的學習歷程後,幫助他們如何轉換成科學語言(讓學生理解到,原來這樣講才是科學的,或精準的)。
5.接下來,給新的情境(更困難或是有新條件加入),看學生如何處理,而不只是模仿或熟練重複而已。
6.課程的展開,由實驗裡找結論,或提供生活事例開始,再到運用理論去解釋事實。
(1)老師會去思考,這個單元有沒有可探究的例子(合適的事實)教學?
大家分享:特別、有感、有違常理、生活經驗、沒有經驗就創造經驗(驚艷)…。
(2)教小朋友記敘文,最好的生活經驗叫做:告狀(太有趣)。教學的目的,並不是要他寫出流水帳,我們會掌握告狀要告什麼?(也就是要他學的重要概念是什麼。)
(3)老師會去思考,哪些是讓學生能投入思考、促進理解、深化理解的例子。
(4)知道學生「哪裡不會」,也是一種學習的結果,如果學生告訴你「我都不懂」,那才可怕,學生如果可以告訴你他「哪裡不懂」,遠比「都不會」好的多!
7.情境的建立:像科學史的脈絡,必須去除雜訊,精簡呈現出來,讓學生進入科學的思考,讓學生理解這個科目的人是如何思考事情的。
(1)用簡單的材料來建立能力(觀察的能力、分類的能力…)。
(2)用能力來處理複雜的材料(如果學生學運動學時覺得很困難,那麼先前他哪些能力沒有被培養起來?)
(3)教學上,你用過哪些事實?
新聞事件、實驗、圖片、影片、標本、資料庫…等。
p.s.請看老師上課講義,我們要去區分「事實」跟「概念」,如果學生把概念當事實來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概念發展的思維歷程,他永遠會覺得這很難(因為超過認知負荷了)。
8.以自己挑的單元為例,可以透過什麼事實的探究來幫助形成概念?如果要幫助概念更深化,你會透過什麼事實的延伸運用?
(1)事實~要指向最後你要讓他發現的事情、原理原則。
(2)老師要去取捨整個過程哪部份可以不用出現或略過,哪個地方是重要的。
p.s.金句:真正的科學家,不是只有動手作,而是他作實驗的時候腦袋裡想的東西,在想什麼!
9.談專家的思維:跟學生比,我們是專家,要記得~解構自己自動化的思考流程,在課程設計上拆解成一個一個步驟(設計提問),示範這樣的探究歷程給學生,學生會「喔~原來我們是這樣思考科學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