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6以下課程紀錄轉載自東汴國小許彩梁主任
金門馬山觀測所公開課
/許彩梁
~這一場公開課,我要演示的不是我準備了很多的教具或教材,而是演示如何利用戶外的環境,培養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06年4月6、7日本團辦理自然領域輔導團策略聯盟活動,邀集了七十多位來自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以及金門的校長及輔導員參與,行程除了教育參訪活動之外,我在4月7日上午我在金門馬山觀測所海邊,擔任了一場公開課的上課教師,這場公開課對我而言,除了場域並非我熟悉的地點之外,最大的挑戰就是「學生」是在地述美國小的五、六年級的孩子共18位,今天之前我未曾接觸過他們,因此,有無法掌握的不安。
場域的問題好解決,可以透過先前的場地勘查,進而規劃上課的主軸和內容。因此,我利用二月份前往金門接洽此活動的時機,和幾位夥伴一起前往馬山觀測所「搜尋」可用的教學資源,經過一連串的討論與互動,選擇了以「潮汐」作為主軸進行探究方式的教學規劃。這場活動依著「四格教案」的流程,逐步往前推動著,公開課也順利的完成。我很高興獲得許多夥伴的鼓勵,特別是一位夥伴中午用餐時,不停「用力」的搥著我的手臂,高興的說:「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戶外教學,我心目中的戶外教學是這種有推理、探究過程的教學活動。」當時。我心中很是激動,因為,終究還是有人懂我的心,我要演示的是戶外教育也可以很探究,戶外教育的指導老師,只要懂得活動的鋪陳、思維的訓練,教學可以很輕鬆,學習可以是很有趣的。
另一位夥伴則說:「一開始,我就發現述美國小的孩子很乖巧,學習的配合度也很高,你是怎麼做到的。」沒錯,今天我想談的就是這一塊,也想把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上午九點多,五、六級學生準備好腳踏車,該校老師原以為我要直接把孩子拉到距離學校2公里遠的地點進行教學。但,我心裡面盤算著~這可不行,都還沒和孩子認識彼此,怎可貿然到現場開始操作,如此的教學必然失敗收場。因此,我請該校老師將學生交給我之後(其實是把我介紹給孩子們),第一步,我先進行分組,由於五、六年級在該校未曾有混齡學習的經驗,我請六年級四位自願者擔任組長,並輪流選組員,選完之後,我隨即遞出「獎卡」給第二組和第三組的組長,我說:「我給這兩組獎卡是因為他們在選組員的時候,動作很迅速也很安靜,現在開始,所有的人要為小組爭取榮譽,獎卡本身就是獎勵也是榮譽。」這時候,孩子知道我的基本規則之一~獎卡是給表現好的組別,爭取獎卡就是爭取榮譽。他們安靜了下來。
接下來,我帶孩子到操場邊的階梯上,孩子跟著我走100公尺左右,很安靜、也很有次序,因為,他們知道我的原則。坐好之後,我告訴孩子,接下來小組的討論很重要,我們先來練習一下任務:「如果要說三個述美國小的特色,你會怎麼說?」我請組長帶領組員在附近討論,並決定由誰發表,希望每一次盡量由不同的人代表小組發表。「還有一分鐘」我放聲提醒,這時候,各組說也奇怪,很主動的回到剛才的位置,而且坐好了,我說:「雖然有一組是比較慢的,但是,他們能在時間內回到原位,所以各組都給獎卡。」我再補充:「也就是說,大家聽到提醒或哨音,不必用跑的,我們不是比賽誰比較快,所有動作都很自然就可以了。」這種提醒很重要,因為,很多孩子為了爭取組的榮譽,會用跑的、衝的,往往造成受傷或相互爭執的反效果。
第一組和第二組發表完述美國小的三個特色之後,我問:「請問,第二組說的特點,哪一個是第一組沒有提到的。」一個孩子舉手說:「第二組提到述美國小的孩子很有活力。」我給他一張獎卡,因為我要孩子「不只是發表,也要聆聽別人的發言。」各組討論完,也反問了一些問題之後,我心中放下了忐忑不安的石頭,因為,到此,我確定孩子能了解我上課的規則,也能遵循這規則。
但是,這樣子還不夠,我告訴孩子們,等一下我們去海邊上課,除了討論,最重要的還要思考,此時,我靈機一動,我請各組孩子,依照自己的組別走操場一圈,並且把自己的步伐數清楚。第一組走第一跑道,第二組走第二跑道…依此類推。過了一兩分鐘,孩子陸續回來原位坐好,我問孩子他們走了幾步。第一組組長走了299步,第三組則走了356步,於是,有了孩子舉手說:「第一組的腳步比較大,第三組比較小步。」也有孩子認為:「第一組走內圈比較近,第三組比較大圈。」還有人說:「第一組組長腳比較長,走比較大步。」我的回答都是「有道理」、「這樣說好像也沒錯」、「想法很特別」等,因為,我總認為,國小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發想」、「思考」,當然會有人回覆「正確」答案,但,我多半忍住口頭上的「讚美」,盡量讓更多人發表想法,而不是讓討論在「正確」答案出現之後就停了下來。
為了讓孩子習慣思考與回答,我繼續問:「第三組組長的步數是356步,他的組員是420步,你們認為,同一組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步數?」當然,這又是另一番的討論與回應。我要告訴孩子的是,盡管發想、盡管發表,每個人都能貢獻很多想法,不必害怕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孩子,在這樣子的鼓勵下,也多能快速的進入我的教學模式當中。
經過十五分鐘的互動、熟悉與練習之後,我帶著這十八個孩子,慢慢的騎著腳踏車經過官澳村落,往馬山觀測所旁海灘前進。騎著腳踏車的時候,我心中很篤定,這一場公開課將能依照探究教學模式進行,縱使孩子可能的回答,不見得是「正確」的,但是我認為都是很有「價值」的。雖然,很多老師害怕孩子的多元反應跑離了教學的「規劃」,但我享受把各種回應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新的元素,正如我在公開課最先前的鋪陳提問:
我和育霖老師之前為了這一節課,在海邊觀察了一整天,我們發現附近的「運砂船」有時候出現,有時候消失;對面后嶼的「小烏龜」運送物資,好像會選在特定的時候;「釣魚」的人,在某時間內會比較多;後來還有婆婆出現在海邊挖著「石蚵」。請問,我們在這裡看到的這些現象,和什麼有關,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課程主題喔!
「漲朝和退潮」一個孩子舉手回答
我心裡面想,怎麼這麼厲害,第一個舉手的人就答對了,但是,我沒有特別的評論,只說:「還有沒有不同的答案。」
「時間不一樣,主題是時間」另個孩子說
「在談一天的活動行程」來有一位如此說
我最喜歡讓所有孩子的回答都是「正確」的,於是,我說:「他們都說的很好,今天的主題是在談一天的活動行程,和時間很有關係,也就是這些事情,和潮汐的變化有關,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潮汐」
備註:以下提供這一次的簡案供參考。眼尖的您是否發現,我上面的開頭鋪陳和簡案中的「直述」不同。對了,我隨時在改變一些原定的教學路徑,這些改變我覺得也很有趣。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2-2-1 推薦自然領域人才 林莞如老師
林莞如老師20年前就開始使用合作學習,並透過教師社群的合作,進行協同教學。老師認為,傳統講述式的教學仍有價值,但教學方法須與時俱進,傳統教學也能融入多元資訊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要逼魚學爬樹、然後斷定牠失敗」,每位孩子的學習風格不同,老師教法和評量方式要多元,才能帶起每一個孩子。
一個會帶領學生學習的老師不會流於形式,而是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單元善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網路資訊能夠快速取得的時代,或許有一天老師會被電腦取代,但是一個善用資源,與善用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與時俱進的老師是不會被取代的。
目前林莞如老師參與教育部的科學探究課程設計計畫,有興趣的人也可參與此計畫,並嘗試設計科學探究課程教案設計(http://120.107.169.113/)。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1-2-1分區巡迴輔導相關107課綱文件連結
本文為臺中自然輔導團分區巡迴輔導討論「107課綱下的自然科教學活動」之相關文件連結。部分資料為舊資料。
關於12年國教(107課綱)的最新消息與檔案,請參考官網"協力同行":
網址:http://12cur.naer.edu.tw/

***********************************************************************************
第一部分 107課綱是什麼?
教育部將九年一貫課綱和高中職課綱統整為十二年一貫課綱,這是台灣第一部從小一到高三、十二年一貫的課綱,因預定於107學年度開始逐年實施,所以也稱為107課綱。未來的國中國文,每學期將增加至少三篇的「自學課文」。以下節錄 新課綱對於教學現場的影響,可能比您想像的更快、更廣!部分文章內容。
國中數學也將學習用計算機計算開根號、三角函數等複雜的數學式。
國中科技課要上程式設計。
自然科新增的「探究與實作」,更要跨科學習,更貼近生活。
曾經看過課綱的請舉手。
很多基層老師對於新課綱,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很多老師認為課綱是給教科書廠商編書的依據,只要教科書編好了,選了自認適合學校的教科書,再依教科書備課、授課即可,新課綱改變如何,與我何干?
如果新課綱與九年一貫課綱因為領域學習時數不同。對於少子化浪潮襲擊下的國中,將造成學校可能有缺額出現時,在國中現實的問題將產生:
學校中哪一個領域會超額?
哪一位老師將是學校中第一個超額老師?
哪時候會開始影響到現場老師?
用兩張表格說明兩階段課綱之間的大不同,尤其在國中階段,領域項目與領域每週授課時數的不同,將會影響整體學校師資配置與員額管控。
(一)九年一貫課綱課程規畫與時數表:
九年一貫課綱各學習領域表
九年一貫課綱只規定領域、與領域學習總節數,各領域學習每週授課時數則有較大彈性。(也代表爭議多~)
(二)十二年課綱課程規劃表: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學習領域與學習節數分配表,各領域與時數分配已經由教育部訂定,以前的領域學習時數有彈性調整空間,基本上沒有調整的空間,採固定時數在進行員額調控時,顯然爭議也會較小。
時數變少的是:英語時數幾乎都會變少,自然與生活科技分家,資訊課程與生活科技組成科技領域,現有師資顯然不足以因應未來的課綱需求,一部分原因是資訊課程原來只有40節課(七年級上下學期)為主,生活科技課在以往合併於自然科,但又沒有納入基測或會考的考試範圍,在現實升學競爭的考略下,生活科技(過去的工藝課)老師過去十幾年九貫課綱下,大部分已自謀生路轉型進修第二專長,還堅持在線上的生活科技老師已屬鳳毛麟角,但在動手做與強調體驗實作的教育趨勢下,科技領域的學習,終於給科技領域老師有發揮的空間了。
誰要先被超額了?
第二部分 相關檔案連結:
- 107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
- 107課綱/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草案
- 107課綱/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
- 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信賢主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總綱解析與實施準備
- 中正大學 林永豐教授 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核心素養與十大基本能力
第三部分 整理後的內容下載:
- 自然領綱(國中物理化學科學習內容說明).pdf
- 自然領綱(國中生物科學習內容說明).pdf
- 自然領綱(國中地科內容說明).pdf
- 自然領綱(國中跨科議題舉例).pdf
- 課程變動整理.docx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版.pdf
- 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pdf
- 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草案.pdf
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2-2-3 活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分享
平常在學校都有使用分組合作學習,在領域教學研究會時同事特別要求,請我說明要如何帶領學生合作學習,幾個人一組、一定要有角色分配、異質性分組、小組積分嗎?平常上課有進度要趕,讓學生分組報告不會浪費很多時間嗎?我想其實大多時間都是老師想太多,因為課本的內容其實不多,如果老師的要求不要這麼高,只要求學生懂得課本中的東西,我想時間應該是夠的,以下就是我平常實施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分享!
使用分組合作學習時,大部分的老師都會有這些疑慮:太麻煩、需要自行設計教案、學生都很笨(懶)、直接講比較快!我自己的分組技巧是:一組不超過四人才不會有人晾在旁邊無所事事。至於要怎麼分組,學生分、按座號分、按成績分、異質性分組、同質性分組還是隨便分都是可以的。主要是看教師的需求是什麼。大部分的老師都會考量學生的人際關係、性別比例以及成績高低來做異質性分組。但我大部分都隨便分,通常以座位附近的同學為一組,因為生物是一年級的課,學生才剛從小學升上國中,我也不認識他,也有很多學生也還互相不認識,所以一開始我會採用座位附近,或是進實驗室時直接採用座號分組。等到開始有評量時,也比較了解學生們的個性時,才會根據課程難易需求,並考量評量成績來做異質或是同質性分組。
其實不僅是老師覺得麻煩,學生也會覺得麻煩、成績好的同學會覺得被同學拖累、甚至覺得學得比較少、老師直接講比較快。但是課程一旦開始後,學生會覺得:很好玩、學到很多東西、可以教別人或被別人教、別人聽懂時很有成就感。漸漸的會要求老師可不可以都這樣上課。其實老師被這樣要求時,也覺得超有成就感的!我認為學生在分組合作學習時可以學到:分工合作、領導能力、溝通討論、欣賞他人、問題解決、知識不是絕對等能力。這些能力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在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學習到的。
以下是在分類單元中實行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課程分享:
(一)主題:原核、原生、菌物界;分組:同質性分組;書面資料:海報;報告:周遊列組。心得:使用同質性分組,讓學生自行討論,高成就組別不需要老師介入就能夠表現得很好,低成就組別一開始需要老師關心,一群低成就的學生中,也會有領導者出現,而且程度差不多,因此發言時較有自信,周遊列組報告時,因為每次異質性分組時,都不是主要報告員,但這種方式報告,每個人都有機會報告,能夠講完且讓同學聽懂,感到很有成就。
(二)主題:植物界 ;分組:拼圖法,專家小組:同質性分組、學習小組:異質性分組;書面資料:每人完成一本植物界小書;報告:在學習小組中教會組員。心得:學生認為可以跑兩種組別很有趣,完成植物界小書很有成就感。老師的角色仍然是以協助為主,在專家小組時主要還是協助低成就學生。在學習小組時,透過拼圖法中各組不同領域的專家,拼湊出植物界的重點,並整理成小書。
(三)主題:動物界 ;分組:隨機;書面資料:每人選一種動物畫同,並將特徵做文字描述;報告:以第一人稱報告所繪之動物;統整:仔細聆聽其他同學報告,找出相同特徵之動物;評量:翻卡遊戲。心得:整堂課超歡樂的,動物圖卡是回家作業,透過繪圖認識動物們的特徵,所以同學們畫好之後用抽籤來決定報告順序,因為以第一人稱報告,使得報告變得很有戲,還會有同學帶道具來報告。分類的重點是特徵,透過報告找出相同特徵的動物,是同一門或綱的動物,藉此分組,邊玩邊學。翻卡評量時,非常競爭,找到兩種同門或同綱的兩張圖卡讓老師認證就能得分。非常有趣,學生在玩樂中就學會了。
總結:能夠讓學生整堂課都醒著的教學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法,分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很忙沒時間睡覺。
使用分組合作學習時,大部分的老師都會有這些疑慮:太麻煩、需要自行設計教案、學生都很笨(懶)、直接講比較快!我自己的分組技巧是:一組不超過四人才不會有人晾在旁邊無所事事。至於要怎麼分組,學生分、按座號分、按成績分、異質性分組、同質性分組還是隨便分都是可以的。主要是看教師的需求是什麼。大部分的老師都會考量學生的人際關係、性別比例以及成績高低來做異質性分組。但我大部分都隨便分,通常以座位附近的同學為一組,因為生物是一年級的課,學生才剛從小學升上國中,我也不認識他,也有很多學生也還互相不認識,所以一開始我會採用座位附近,或是進實驗室時直接採用座號分組。等到開始有評量時,也比較了解學生們的個性時,才會根據課程難易需求,並考量評量成績來做異質或是同質性分組。
其實不僅是老師覺得麻煩,學生也會覺得麻煩、成績好的同學會覺得被同學拖累、甚至覺得學得比較少、老師直接講比較快。但是課程一旦開始後,學生會覺得:很好玩、學到很多東西、可以教別人或被別人教、別人聽懂時很有成就感。漸漸的會要求老師可不可以都這樣上課。其實老師被這樣要求時,也覺得超有成就感的!我認為學生在分組合作學習時可以學到:分工合作、領導能力、溝通討論、欣賞他人、問題解決、知識不是絕對等能力。這些能力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在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學習到的。
以下是在分類單元中實行分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課程分享:
(一)主題:原核、原生、菌物界;分組:同質性分組;書面資料:海報;報告:周遊列組。心得:使用同質性分組,讓學生自行討論,高成就組別不需要老師介入就能夠表現得很好,低成就組別一開始需要老師關心,一群低成就的學生中,也會有領導者出現,而且程度差不多,因此發言時較有自信,周遊列組報告時,因為每次異質性分組時,都不是主要報告員,但這種方式報告,每個人都有機會報告,能夠講完且讓同學聽懂,感到很有成就。
小組討論
周遊列組報告,連導師也來旁聽
(二)主題:植物界 ;分組:拼圖法,專家小組:同質性分組、學習小組:異質性分組;書面資料:每人完成一本植物界小書;報告:在學習小組中教會組員。心得:學生認為可以跑兩種組別很有趣,完成植物界小書很有成就感。老師的角色仍然是以協助為主,在專家小組時主要還是協助低成就學生。在學習小組時,透過拼圖法中各組不同領域的專家,拼湊出植物界的重點,並整理成小書。
專家小組討論
學習小組教學
植物界小書
(三)主題:動物界 ;分組:隨機;書面資料:每人選一種動物畫同,並將特徵做文字描述;報告:以第一人稱報告所繪之動物;統整:仔細聆聽其他同學報告,找出相同特徵之動物;評量:翻卡遊戲。心得:整堂課超歡樂的,動物圖卡是回家作業,透過繪圖認識動物們的特徵,所以同學們畫好之後用抽籤來決定報告順序,因為以第一人稱報告,使得報告變得很有戲,還會有同學帶道具來報告。分類的重點是特徵,透過報告找出相同特徵的動物,是同一門或綱的動物,藉此分組,邊玩邊學。翻卡評量時,非常競爭,找到兩種同門或同綱的兩張圖卡讓老師認證就能得分。非常有趣,學生在玩樂中就學會了。
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同門或同綱的坐在一起,代表同組
翻卡評量找出兩張同門或同綱的動物
給老師認證成功,超開心
總結:能夠讓學生整堂課都醒著的教學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法,分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很忙沒時間睡覺。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3-1-2 106.03.03-領召會議第一梯在漢口國中
106.03.03,輔導團在漢口國中進行第一梯次的領召會議,並邀請林宣安老師以自製電池實作進行分享,並協助規劃、提供諮詢,支持學校辦理校本進修活動或學校專業社群。
以下為部分活動相片紀錄:





以下為部分活動相片紀錄:






1-1-2團員增能研習
重心平衡的探究教學
作完這玩意
發現這應該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力矩探究教學
用PEO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玩
筆記一下
1.單純立一個70度角的水管,可能嗎?立不起來,為什麼?水管產生了什麼方向的力矩?支點在哪裡?畫圖看看
2.如果要讓水管立起來,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應該怎麼作?
(再製造一個反向的力矩,而且大小要剛好...其實差不多就可以,因為順時針的力矩支點的位置不一樣,是否要說到這麼細,看學生程度再說了)
3.所以我們在水管上方"斜角"放一個玻璃瓶,猜猜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你能不能畫出力圖?
4.那如果改放在下方呢?猜猜看(會往玻璃瓶的方向倒),為什麼?
5.所以如果我要在下方放玻璃瓶,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應該要怎麼作?(減少順時針方向[玻璃瓶方向]的力矩,減少力臂或減少重量)
6.想想應該怎麼作?換小瓶子試試看,平衡了嗎?這是減少力臂或是減少重量?(都有)
7.如果我堅持用原本的大瓶子呢?可能作到嗎?重量沒有變,但我們可不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減少力矩?(減少力臂)
8.那如果我將小瓶子放在上方,猜猜看能不能平衡?不能,可以怎麼作?(增加順時針力矩,增加重量或增加力臂)像剛剛大瓶子一樣水平放可以嗎?(水平放力臂會變大還是變小?)
9.所以我們發現大瓶子以斜角放置,在上方就可以平衡水管,但小瓶子就要放在下方才可以,這兩個產生的力矩是否一樣?誰的重量大?誰的力臂大?
10.動動腦!!兩個同時放上去會平衡嗎?
12.動動腦!!如果我要在上方放"水平"放小瓶子,可能嗎?應該要怎麼作?
先記錄一下
上到九年級的時候再來調整
發現這應該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力矩探究教學
用PEO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玩
筆記一下
1.單純立一個70度角的水管,可能嗎?立不起來,為什麼?水管產生了什麼方向的力矩?支點在哪裡?畫圖看看
2.如果要讓水管立起來,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應該怎麼作?
(再製造一個反向的力矩,而且大小要剛好...其實差不多就可以,因為順時針的力矩支點的位置不一樣,是否要說到這麼細,看學生程度再說了)
3.所以我們在水管上方"斜角"放一個玻璃瓶,猜猜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你能不能畫出力圖?
4.那如果改放在下方呢?猜猜看(會往玻璃瓶的方向倒),為什麼?
5.所以如果我要在下方放玻璃瓶,從"理論的角度"來說應該要怎麼作?(減少順時針方向[玻璃瓶方向]的力矩,減少力臂或減少重量)
6.想想應該怎麼作?換小瓶子試試看,平衡了嗎?這是減少力臂或是減少重量?(都有)
7.如果我堅持用原本的大瓶子呢?可能作到嗎?重量沒有變,但我們可不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減少力矩?(減少力臂)
8.那如果我將小瓶子放在上方,猜猜看能不能平衡?不能,可以怎麼作?(增加順時針力矩,增加重量或增加力臂)像剛剛大瓶子一樣水平放可以嗎?(水平放力臂會變大還是變小?)
9.所以我們發現大瓶子以斜角放置,在上方就可以平衡水管,但小瓶子就要放在下方才可以,這兩個產生的力矩是否一樣?誰的重量大?誰的力臂大?
10.動動腦!!兩個同時放上去會平衡嗎?
12.動動腦!!如果我要在上方放"水平"放小瓶子,可能嗎?應該要怎麼作?
先記錄一下
上到九年級的時候再來調整
訂閱:
文章 (Atom)